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全智贤新剧辱华遭抵制,中国市场底线不容侵犯

时间:2025-09-21 22:13:40 来源:春秋论娱 作者:春秋论娱

近期,韩国知名女演员全智贤因参演的新剧《暴风圈》陷入巨大舆论风波,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国内社交平台热搜榜,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作为凭借《来自星星的你》等经典作品积累全球人气的演员,全智贤此次新剧开播本备受期待,然而剧集内容却意外激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不满,舆论风向从期待迅速转向批评与抵制。



事实上,许多观众对全智贤的喜爱源于十多年前《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一角的塑造,这一形象优雅灵动,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理想型”偶像。然而,这种怀旧情怀投射出的情感联结看似牢固,实则极为脆弱,一旦触及文化或政治敏感议题,便极易瓦解。



此次争议的引爆点在于剧中出现了一句极具争议性的台词:“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这一表述被指暗含对中国立场的误解甚至歪曲。此外,一场会议室场景中铺设的红黄相间地毯,颜色布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度相似,并被刻意置于众人脚下踩踏,相关画面截图在网络迅速传播,激起公愤。



前一天还被称作“梦中情人”的全智贤,转眼之间就被贴上“失格艺人”的标签,网络空间出现了大量激烈言辞,甚至包含人身攻击的内容,公众态度呈现出断崖式反转,这正反映出其在中国市场形象根基之浅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智贤频繁现身港澳地区及海外各类高端品牌活动,始终保持“国际顶级女星”的公众定位。她的商业影响力、代言数量以及出场费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跨越多国市场的号召力。然而,这次事件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她的商业价值从未真正经受过中国大陆舆论环境的考验。



相比之下,内地许多艺人早已在一次次舆情风暴中学会应对危机,舆论反应机制已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必修课题。而全智贤的情况截然不同,她的声誉主要来源于一部现象级韩剧带来的长期余热,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扎根于本土的忠实受众群体。当涉及国家尊严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浮现时,她缺乏任何缓冲地带,公众信任瞬间崩塌。



这也侧面揭示出,她在华的形象本质上是由一层极其单薄的情怀滤镜所支撑,而非基于现实互动与正面反馈形成的稳固支持体系。



这场风波实际上揭开了一个深层真相:所谓“全球巨星”的市场地位,表面光鲜坚固,但如果缺少扎实的观众基础和经得起审视的作品背书,其影响力可能在一瞬间土崩瓦解。

如今的中国观众早已超越过去仅限于线上发泄情绪的阶段。面对此次事件,抵制行动自一开始就展现出高度组织性与明确目标导向。公众非常清楚,真正能对艺人造成实质性打击的,并非网络骂声,而是切断其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国际品牌的代言合约。



全智贤目前手握多个一线奢侈品牌的合作,包括路易威登(LV)、伯爵(Piaget)、海蓝之谜(La Mer)等,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投入巨大,营收占比极高,中国市场是它们全球战略的关键一环。



因此,网友将抗议焦点精准锁定在这些品牌身上,采取了极具策略性的行动方式:大规模涌入各大品牌官方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账号留言抗议,不仅使用中文表达立场,还特意附上韩文与英文版本,确保信息能够直达品牌总部及国际舆论圈,形成跨语言压力传导。

更具冲击力的是,网友们提出了尖锐的对比性质问:“为何当中国艺人出现负面新闻时,品牌方能在几小时内火速解约;而当韩国艺人涉及损害中国形象的内容时,反而沉默观望、迟迟不作回应?”



这类质疑直击跨国企业的软肋——它们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若消费者抵制持续升级,品牌终将面临抉择:是继续维护涉事艺人,还是果断舍弃以保全中国市场?

中国网民的态度鲜明且坚定:“不能一边在中国赚取巨额利润,一边对中国的文化底线视若无睹。”那种过去常见的“靠中国市场吃饭,却对中国公众缺乏尊重”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这场抵制已不只是情绪化的集体宣泄,更是一次有组织、有诉求的市场话语权博弈。它向所有国际品牌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消费者不容轻视,民族文化尊严不可触碰,任何漠视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全智贤此次卷入的风波,早已超出个人范畴,牵连链条延伸至影视制作方、艺人本人以及合作品牌三方,环环相扣,无人可独善其身。



首先聚焦全智贤本人。作为一名资深演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她不可能对剧本内容完全不知情。选择出演即意味着对整体创作方向的认可。观众普遍认为:既然接受了高额片酬,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剧中存在争议的情节与细节,她难辞其咎。无论是否直接参与创作,作为主演和公众人物,她都需为作品传递的价值观负责,这份责任无法推卸。



其次,关于制作团队,剧中某些设定令人难以接受。例如,将中国城市大连描绘成破败不堪的模样,街道招牌普遍使用繁体字,严重脱离现实情况。此类处理究竟是疏忽大意,还是带有潜在的文化偏见或刻意贬低意图,引发了广泛质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剧由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平台Disney+投资发行,背后涉及大型跨国资本运作,使得人们更加怀疑这不是一次偶然失误,而可能是经过策划的文化叙事输出,其背后的动机值得深思。



最后,品牌方同样难逃问责。代言人形象直接影响品牌形象,一旦代言人陷入争议,品牌必然承受舆论反噬。如果品牌对此类事件选择回避、装聋作哑,不仅是对市场的不尊重,更是对中国消费者的公然挑衅。以LV为例,近年来多次因代言人出现问题而陷入公关危机,此次全智贤事件再次将其推向舆论漩涡中心。对于其他国际品牌而言,这无疑是一记警钟:挑选代言人时,不能只看外表、流量和国际知名度,更需评估其价值观契合度与潜在风险。



全智贤事件表明,中国市场已不再是“只要有名气就能轻松变现”的温床。今天的观众清醒且理性,他们允许明星走红,但前提是必须尊重中国文化、遵守社会共识、顾及民族情感——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未来,无论是海外艺人还是国际品牌,若想在中国市场长久发展,就必须把“尊重”纳入核心风险管理框架。否则,无论名气多大、资历多深,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失去口碑、失去市场、失去一切。

参考资料

2025年09月18日 荆楚网 韩剧《暴风圈》内容引争议,出现“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