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哀乐的余音尚未消散,清华大学便以一场跨越世纪的学术对话,向杨振宁先生献上最深情的致敬——「杨振宁书屋」正式开放。这并非一场仓促的悼念,而是清华与这位科学巨匠近百年羁绊的延续,从1929年7岁孩童踏入清华园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学术紧紧咬合。

1929年,杨振宁随父亲(清华数学系教授)入住清华园西院,成志小学的课堂里,这个瘦弱的男孩或许未曾想到,自己将在这里种下改变物理学的种子。1942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重返清华研究院,在王竹溪指导下完成的统计力学论文,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首块基石。海外漂泊数十年后,1999年67岁的他毅然放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终身教职,以清华在册教授身份回归,从给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到亲手创建高等研究院,甚至变卖美国房产捐赠600万美元,他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归根」。
书屋中最震撼的展品,莫过于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往来书信。泛黄的纸页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墨迹穿越时空,揭开了两位西南联大学子的命运抉择:一个在海外构建理论物理大厦,一个在国内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看似殊途的轨迹,最终在「为国奉献」的坐标上重合。而还原的高等研究院办公室场景,则定格了他晚年的学术坚守——视力衰退仍坚持手写修改论文,桌椅摆放与生前分毫不差,仿佛那个伏案的身影从未离去。
世人熟知杨振宁1957年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却鲜有人知其理论突破的颠覆性:从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到创下诺奖最快获奖纪录(13个月),再到与米尔斯共同构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的成果,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并称物理学的三大支柱。然而,这位科学巨匠在课堂上从不炫耀成就,反而将「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八字箴言刻在书桌前,如今这八个字已成为书屋的精神内核。
清华的「懂」藏在每一个细节中。2021年,杨振宁主动捐赠珍藏的书刊、手稿时,或许已为今日的书屋埋下伏笔。图书馆与高等研究院团队历时四年,将其生前分类习惯融入4000余条档案数据,全球学者均可通过线上资料库检索。从手稿扫描到数据编排,这场学术遗产的数字化工程,让一间书屋升级为永不关闭的云端课堂。正如留言簿上层层叠叠的「先生千古」,学术的传承早已超越时空界限。
从1971年冲破阻碍成为首位访华的华裔学者,到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用一生书写着「我的根在中国」的赤子情怀。书屋展柜里的每一件实物——从1957年的诺奖证书到晚年使用的手写板,都在无声诉说着:真正的学术巨匠,从不需要刻意渲染,时间自会沉淀出最厚重的评价。
如今,书屋前静立的师生、抄写公式的青年、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都在证明:哀乐会散,但科学的精神与家国的情怀,永远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对于杨振宁与清华的这段百年羁绊,您有何感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