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巴西发展部秘书乌拉莱斯·莫雷拉在镜头前显得焦虑不安。他公开表示,本国车企芯片库存仅够维持12天,若后续无货供应,1.8万名工人将面临被遣散的困境。这场看似普通的芯片断供危机,背后却隐藏着一场美荷联手抢企业、中国反手破局的大戏。

巴西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业是其经济命脉之一。本国12家国际车企组装厂,每辆车都依赖安世半导体的20颗芯片,从车灯控制到方向盘模块,均无替代品可用。然而,面对断供危机,巴西的操作却令人费解。
断供源于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后,但巴西并未前往阿姆斯特丹谈判,反而将矛头指向中国。这一举动,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局势更加复杂。

时间回溯至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穿透规则,将被制裁中企控股超半数的子公司纳入管制范围。安世半导体因99%股权在中方企业闻泰科技手中,成为首个目标。
次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30个实体资产,总值高达147亿元。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裁定暂停中方CEO张学政职务,将闻泰科技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并安排外籍独立董事掌控决定权。

这一系列操作,显然是借法律名义搞强权掠夺。荷兰刚抢完控制权,便试图拿捏中国区业务。10月17日,安世总部宣布切断中国区员工薪资系统,要求东莞工厂停止给非欧美客户供货。
荷兰的指令发出不到两小时,安世中国区便召开全员大会。负责人明确表示,工资由闻泰科技直接发放,生产计划不受影响。当天下午,东莞工厂生产线依旧火力全开,每秒产出3000颗芯片。

荷兰显然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应对能力,也忘了核心产能一直掌握在中国手里。与此同时,巴西汽车业的危机在10月中旬全面爆发。
10月15日,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会长率高管团队飞抵阿姆斯特丹,向荷兰提出优先保障供应的请求。然而,荷兰方面断然拒绝,称需优先满足欧洲客户需求,巴西市场业务可适当延后。
车企询问能否临时提升欧洲工厂产能,安世总部表示,欧洲工厂设备陈旧,产能不及中国工厂的三分之一,提升实难达成。无奈之下,巴西才将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但这一找受害者要说法的操作,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这场“安世大劫案”持续一个月,全球供应链重构速度被彻底加快。安世中国区火速官宣扩产规划,东莞与上海临港工厂将增设12英寸功率器件产线,预计到2026年一季度,月产能新增6万片,且欧洲工厂90%的产品线均可承接。
荷兰这才发现,自己抢来的只是个没产能支撑的空壳,核心技术和产能根本没到手。政治干预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

国际车企很快做出了选择。大众、宝马等巨头纷纷和安世中国签订双厂备案协议,约定一旦欧洲供应中断,48小时内就能切换到中国产线。这是对中国供应链稳定性的认可,也说明在全球产业格局里,话语权靠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这波操作彻底失算。用冷战法律抢夺企业,本想拿捏全球芯片供应链,最后却发现自己手里啥都没有。

巴西避开欧美转而向中国寻求援助,这一举动深刻印证了产业链话语权已悄然易主,真正的归属已清晰指向中国。搞不清市场规律,只想着靠政治手段操控产业,最终只会被市场狠狠教训。
这起事件也给全球产业格局提了个醒。任何试图用非市场化手段干预产业发展的行为,最终都会被市场规律纠正。

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在这场风波中稳住局面,不仅是因为提前布局了产能,更在于尊重市场规律、专注提升自身实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产业链的稳定需要各方共同维护,搞单边制裁、强权掠夺,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这场“安世大劫案”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影响却很深远。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加速迈向多元化、市场化,中国企业依托产能布局与技术积淀,在全球产业链中优势渐显,未来极有希望占据更为核心的地位,引领产业新发展。
而那些信奉强权的国家,也该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话语权,永远属于能解决问题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