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藏语电影《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引发关注。作为藏族导演岗珍的长片首作,这部入围“亚洲未来”竞赛单元的作品,通过女孩桑吉的成长轨迹,勾勒出当代拉萨年轻人鲜活的生活图景。影片以藏语对话为核心,却突破了传统“藏地新浪潮”的叙事框架,用轻盈的镜头语言呈现都市藏族青年的情感世界。

与传统藏语电影聚焦宗教或乡土题材不同,《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将镜头对准拉萨这座现代化都市。导演岗珍通过桑吉与朋友们的日常互动,展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实践。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林卡”场景(藏语中意为园林野餐),成为解读拉萨都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与现代装束,在绿荫下喝茶、打牌、跳舞,这种看似矛盾的共存,恰恰构成了拉萨独特的文化景观。

导演岗珍的创作灵感源于真实体验。影片以“夏天”为时间轴,串联起桑吉的童年、少年与成年阶段,这种叙事结构源自西藏年轻一代的集体记忆——许多藏族学生小学毕业后前往内陆求学,每年暑假返乡,大学毕业后又回归拉萨定居。这种“出走与归来”的循环,不仅塑造了年轻人从容的生活态度,也让拉萨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都市魅力。

影片的视觉语言充满诗意。夜晚派对上的暖黄色光影与夏日绿荫形成鲜明对比,既呈现拉萨的悠闲生活节奏,又暗喻年轻人内心的情感温度。导演通过“戏中戏”的叙事手法,让成年桑吉拍摄的童年电影与现实记忆相互交织,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当桑吉与儿时好友拉姆在夜晚重逢,那些笃定的记忆突然变得模糊,这种记忆的主观性探讨,成为影片最动人的哲学命题。

家庭关系的刻画同样充满当代性。影片中桑吉与父亲的关系,映射着两代人在价值观碰撞中的和解过程。父亲由导演岗珍的真实父亲本色出演,这种创作选择让父女间的隔阂更具普遍意义——不是情感缺失,而是时代变革下的认知差异。而母亲角色的缺席与偶尔闪现,则勾勒出拉萨都市女性的独立形象:她们既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家庭事务,又不被传统角色束缚。

“汽车”作为核心道具,见证了桑吉的自我成长。从父亲陪练时的紧张,到与朋友出游的雀跃,再到独自驾车时的从容,驾驶座位的转换象征着主体性的确立。当桑吉最终载着拉姆驶向夜幕,这个画面不仅完成了个体记忆的和解,也暗示着拉萨年轻一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城市历史。

导演岗珍在创作谈中提到,拉萨作为西藏文化中心,其市民观念的开放性常被低估。影片中几位独生女角色享受着家庭宠爱,这种设定打破了外界对藏地“重男轻女”的刻板印象。通过桑吉的故事,影片传递出更重要的信息:当代藏族青年在回归故乡后,正在以个人体验为坐标,重新定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方式。

从东京电影节的世界首映到国际影展的持续关注,《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正在为藏语电影开辟新的叙事疆域。它用自然流动的影像语言证明:藏地故事不仅可以关于神圣与远方,也可以关于奶茶店里的闲聊、驾驶座上的沉思,以及那些发生在每个夏日夜晚的微妙成长。当银幕上的拉萨褪去朝圣光环,我们终于看清: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始终是生活其中的人。

期待这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早日登陆院线,让更多观众透过桑吉的眼睛,看见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拉萨——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共同生长的养分;出走与归来不是艰难的抉择,而是生命成长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