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舰谢幕,蓝水求新

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作为苏联时代的遗产,曾是地中海巡航的耀眼明星,排水量超六万吨,服役三十余年。然而,自2017年进入船厂大修以来,这艘“老将”便命运多舛。2018年浮船坞沉没,吊臂砸穿甲板;2020年又遭遇大火,燃烧二十小时,舰体严重变形。俄乌冲突爆发后,资金全力投入陆军与无人机领域,航母项目被迫搁置。
2023年卫星照片显示,库兹涅佐夫号静静停泊在穆尔曼斯克港,甲板锈蚀面积不断扩大,宛如一张破网覆盖在钢铁之上。至2025年7月11日,《消息报》披露,俄罗斯国防部可能放弃修复计划,转而选择拆解。这一决定,使俄罗斯成为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自苏联解体三十余年来,俄罗斯甚至未新下水一艘四千吨级的水面舰艇,远洋投送能力几乎断链。

这一局面不仅关乎面子,更关乎俄罗斯海军的实战能力。目前,俄罗斯海军主要依赖核潜艇与岸基导弹,但在波罗的海与北极海域,面对北约舰队的频繁活动,俄罗斯海军显得力不从心。苏-33战斗机已显老态,米格-29K被飞行员戏称为“飞棺材”,预警机领域更是空白,舰队指挥完全依赖岸上雷达,信号延迟严重,实战中极为不利。
2024年北极演习中,俄罗斯因缺乏航母舰载机,只能派出核潜艇在浮冰面进行心理战,而北约舰队则编队巡航,差距一目了然。俄罗斯军工体系的退化并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后,蓝水海军的根基便已动摇,如今连蒸汽弹射图纸都已过时,生产线闲置十余年,自行研发新航母至少需要八年时间,资金来源更是未知数。

反观中国,福建舰的进展稳健有力。作为003型航母,排水量达八万吨级,全自主设计,2022年6月下水,2024年5月首航海试。至2025年9月22日,国防部正式宣布,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成功完成首次电磁弹射起飞与阻拦着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成熟,能够支持带弹起飞,回收效率大幅提升。
歼-35作为五代隐身战斗机,双发推力达28吨,航电系统支持无人机协同作战,甚至在辽宁舰上进行了兼容性实测。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雷达覆盖360度,探测距离远,留空时间长,可作为海上指挥所使用。歼-15T升级版则具备弹滑两用能力,大载弹量下打击能力更强。三机搭配,使得编队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的全流程形成闭环。

中国海军的发展步伐令人瞩目。从辽宁舰的滑跃起飞,到山东舰的常规动力,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中国海军步步为营,实力不断提升。2025年10月3日,央视播出画面显示,24架歼-35和歼-15T在甲板上整齐列队,4架空警-600在空中盘旋,航空联队规模已直追美军。
俄罗斯专家对此深感震撼。他们的米格-29K推力仅18吨,带弹起飞困难重重,预警机仅能依赖直升机版,探测范围小,远海作战能力不足。库兹涅佐夫号退役后,俄罗斯远洋海军彻底边缘化,北极航线等战略要道不得不依赖外交手段维持。这一对比并非刻意贬低,而是现实所迫。中国海军正向深蓝转型,体系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而俄罗斯海军则陷入瓶颈,寻求新出路势在必行。

俄方叩门,中技解渴
面对困境,俄罗斯专家不再拐弯抹角。2025年7月军事闭门会议上,有专家直言要打包引进中国歼-35、空警-600和电磁弹射系统,甚至提出新航母设计合作。这在苏联时代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技术输出是单向的,中国是买家。
但如今形势已变,角色互换。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伊利亚·克拉姆尼克在会上指出,歼-35双发动机推力大,隐身渗透能力强,远超米格-29K;空警-600作为信息中枢,能够实现舰队协同无盲区;电磁弹射则解决了带弹起飞难题,中国福建舰已验证全流程。
这一提议并非空谈。俄罗斯蒸汽弹射技术已过时,图纸作废,生产线闲置十余年,自行研发至少需要八年时间。引进中国方案能够直接缩短周期。克拉姆尼克还提出,不仅要引进飞机和弹射器,还要引入生产体系,实现本土组装。
俄罗斯海军评估认为,北约在波罗的海和北极的活动日益频繁,而俄罗斯没有航母平台,威慑力大幅下降。2024年北极联合演习中,俄罗斯核潜艇和岸基导弹只能进行心理战,而北约舰队则自由活动。中国福建舰三机起降的消息一出,全球关注,体系化作战从预警到打击一气呵成,俄罗斯无法复制第二套。

俄罗斯此举既有技术焦虑,也有地缘政治考量。军工退化在海上表现最为明显,苏-57和T-90M虽能撑门面,但海军却跟不上。库兹涅佐夫号退役后,远洋投送能力崩溃,俄罗斯必须重建平台,否则北极航线将被北约控制,波罗的海出口将变成死胡同。
引进中国技术能够快速补足短板,歼-35兼容辽宁舰甲板,空警-600能够撑起信息链,电磁弹射让舰载机满油满弹升空。俄罗斯还希望借此拉动生产链,帮助设计新航母,节省海量研发费用。克拉姆尼克的报告列出数据:中国电磁弹射效率高,兼容多型机,而俄罗斯蒸汽系统故障率翻倍。
这一举动在军贸圈也引起震动。俄罗斯若使用中国舰载机,印度、越南等老客户还可能购买苏式老货吗?中东国家更可能转向中国,因为中国武器便宜、维护容易、集成顺手。俄罗斯军工集团心中不满,但现实逼人。
2025年7月25日,搜狐等媒体跟进报道,俄专家呼吁找中国造新航母,明确要求电磁弹射打包。克拉姆尼克强调,不引进就等于十年内无航母起飞能力,海军将变成近海防御部队。这一中技解渴的路子,俄罗斯并非没有筹码,能源换技术、北极权益置换、军贸市场准入等都可能成为谈判筹码。但主动权在北京手中,中国不是慈善家,卖不卖、怎么卖都需要仔细掂量。

合作曙光,格局新生
俄中合作曙光乍现,北京评估路径谨慎。2025年8月上旬,外交部大楼内谈判启动,俄方列出能源管道、北极权益、军贸准入等清单,中方则审查核心技术,对电磁弹射参数进行加密。
9月福建舰的消息流传开来,全球关注编队成熟度,三机起降验证体系,俄观察员通过卫星追踪起降点。10月15日联合工作组连线,俄方展示歼-35模型,中方分享测试曲线,框架初定:部分转让生产链,俄罗斯本土组装,工人培训焊接机身。

这一合作不仅涉及技术交换,还将重塑军贸生态。俄罗斯使用中国舰载机后,印度德里会议评估认为,歼-35报价低、苏-33维护贵,可能转向首批订单。越南港口俄式舰检修零件短缺,中国方案入围,歼-35演示飞行尾焰拉长。
中东沙特访华时摸空警-600模型,询问兼容性。俄罗斯海军转型近海,波罗的海巡逻护卫舰编队,导弹艇发射烟雾升腾,无航母靠潜艇声纳扫描。

中俄合作框架确定后,全球海军生态将重塑。中国武器经济实惠,印度转向订单,越南港口歼-35推入机库。俄罗斯转型近海稳守,波罗的海巡逻艇影雾中。北约报告提及中俄联手,地图线条重绘。话说,这曙光照进蓝水,俄罗斯求新得解,中国输出稳深蓝,军贸大势向东移,谁说海军格局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