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交付与商业运营,每一步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弦。它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骄傲,更是几代航空人梦想的结晶。然而,这架承载着民族期待的客机,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飞得起来,但飞不远,也飞不快。

原计划2025年交付75架C919,如今目标已大幅缩减至25架,且前10个月仅交付了7架。这并非工人不努力,也非工厂不加班,而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被卡了脖子。
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发动机LEAP-1C。这款发动机并非中国制造,而是由法国赛峰与美国通用合资生产。没有它,C919便如同失去了心脏,无法翱翔天际。然而,美国的一纸禁令,却让发动机供应面临断供风险,生产线一度陷入停摆危机。不仅如此,航电系统、辅助动力、防火装置等一大批高科技部件,也均依赖欧美公司的供货。

美国智库的一份报告直指要害:在C919的73项核心部件中,中国能够独立制造的仅有7项。换句话说,这架被誉为“国产”的大飞机,六成部件为国产,四成却是“进口拼图”。
有人或许会说,全球飞机制造都依赖全球供应链,波音、空客也不例外。这话不假,但区别在于:别人掌握着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而你只是组装者;而我们,却连核心部件都还未真正掌握。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全球能够制造大型客机的国家有七个,但能够制造民用航发的国家却屈指可数:美国、英国、法国。我们仍在追赶的路上,国产CJ-1000A发动机虽有进展,但“很快能解决”的承诺,却让人心生疑虑:“很快”究竟是多久?

即便2025年底CJ-1000A能够通过认证,装机测试还需两三年时间,真正大规模装机使用,至少要等到2030年。这十年间,我们仍需仰人鼻息。
更令人讽刺的是,连俄罗斯这种被全面封锁的国家,都硬着头皮将自家客机换上了纯国产发动机。而我们呢?却仍在等待欧美国家的点头。这并非技术不行,而是基础工业的积累,差的不仅是一代,而是几代。
然而,问题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真正的考验,在于商业可持续性。

苏联曾是航空强国,图波列夫、伊留申的客机遍布全球。但后来呢?却逐渐被淘汰。原因何在?因为不赚钱,航空公司不愿购买,乘客也不愿乘坐。再好的飞机,无人问津,便如同废铁。
C919目前仅在国内飞行,唯一能够飞往的境外目的地是香港。想要进入欧洲市场?欧洲航空安全局表示:还需等待三到六年。想要进入美国市场?更是连认证申请都未得到回应。

没有国际认证,便如同没有全球通行证。再多订单,也只是“自嗨”。
有人说,我们有上千架订单,不愁卖不出去。但这些订单,大多是国内航司的“支持性采购”。真正能够证明实力的,是外国人愿意真金白银地购买你的飞机。
目前最接近的客户是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但谈了这么久,仍未落地。国际市场,并非靠情怀就能打开。

还有人说,巴西、加拿大不也制造客机吗?但巴西的支线飞机,发动机仍是美国的;加拿大的C系列,最终也被空客收购。
他们都没能真正实现独立。而我们,既要突破技术封锁,又要闯入已被波音、空客垄断的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C919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制造出一架飞机。它是中国工业体系的一次全面体检。

从材料、精密制造,到系统集成、适航标准,每一个环节都在补课。它告诉我们:高端制造,并非砸钱就能速成,需要时间、耐心,更需要不被卡脖子的决心。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在“依赖进口”与“完全自研”之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一边加快国产替代的步伐,一边维持国际合作,既不闭门造车,也不永远受制于人。
这条路很难走,但我们必须走下去。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靠别人,永远飞不高;自己造,才能飞得远。
C919已经起飞,但真正的航程才刚刚开始。它要飞的,不仅是天空,更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这一程,注定风雨兼程。但只要我们不回头,总能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