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Mia
编辑 | 李寻欢
“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王家卫滤镜破碎事件,让这句《开到荼蘼》的歌词再度成为网络热议焦点。当“九紫离火运”的预言照进现实,从蔡国强到王家卫,老艺术家接连陷入舆论漩涡,而这场风波远不止于八卦。

青年编剧古二(程骏年)的维权事件,因一段意外曝光的私人录音彻底引爆舆论。录音中王家卫与编剧秦雯对唐嫣、倪妮等明星的犀利评价,让“墨镜王受害者名单”迅速霸占热搜:唐嫣被指“很装的人”,倪妮因“倪小姐不需要找”被暗示特权,陈道明被形容为“极品中的极品”,游本昌更被评价“不是省油的灯”。
这场人设崩塌之所以震撼,源于王家卫长期构建的“艺术之神”形象。作为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三大电影节常客,他始终以神秘高贵姿态示人。知乎网友@ironfan 的吐槽极具代表性:“本以为他会讨论博尔赫斯,没想到和编剧讨论谁胸大屁股翘。”这种反差感,让崩塌显得尤为彻底。

王家卫的创作模式向来充满争议:无剧本拍摄、反复重拍、超长周期。刘嘉玲擦地板戏重复20余遍,张震苦练三年八极拳戏份被删,木村拓哉断断续续拍6年只剩6分钟。这些曾被视为“天才怪癖”的行为,在滤镜破碎后被全网逐帧审判。但不可否认的是,投资人与明星仍愿为其买单——《繁花》让胡歌重回顶流,唐嫣演技获认可,辛芷蕾夺得影后。
这种矛盾折射出影视工业化转型的深层困境。当美剧韩剧已形成编剧中心制时,国内影视圈仍停留在“明星中心制”与“导演中心制”的博弈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明确表示,要推动行业向“剧本中心制”转型,这或许预示着变革的契机。

古二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人维权困境,更是整个编剧行业的生态乱象。从署名权争议到长期压榨,从“枪手”代劳到大编剧垄断署名权,这些问题在《田耕纪》《隐秘的角落》等案例中屡见不鲜。古二作为渐冻症患者,以月薪3000-6000元承担多重杂务,最终因过劳病情加重,其遭遇令人唏嘘。
对比美剧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编剧团队集体创作、独立编剧与故事编辑分工明确,国内编剧仍处于弱势地位。王家卫在《王家卫访谈录》中自述曾当七年编剧,却感叹“大约五十部作品只有十几部署名”,这种“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隐喻,揭示着行业规则的顽固性。

录音曝光事件虽涉及隐私争议,却意外推动了行业大讨论。当平台开始倾斜内容、减少对明星数据的依赖,编剧地位与话语权或迎来提升契机。但真正实现“剧本中心制”,仍需突破制片人、导演的权力壁垒,构建编剧、导演、制片人的三角制衡关系。
这场风波或许会成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正如冯胜勇所言:“剧本是一剧之本。”当创作回归内容本质,当权力不再集中于个别大导手中,中国影视工业化的道路才能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