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全国电视剧备案公示名单中,两部作品引发行业热议——《朱雀堂2》与《爱上这条街》以全新分类“中剧”正式立项。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剧集形态在政策层面迎来重要细分,也意味着横屏短剧向规范化、精品化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国内首次明确以“中剧”身份通过备案的剧集,它们的出现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剧定义:中度时长、中等篇幅、中坚品质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短剧的定义却一直处于模糊状态。业内往往将横屏短剧、竖屏短剧、微短剧等不同时长、形态的作品统称为短剧,这种混沌状态既不利于主管部门的精准管理,也阻碍了市场化运作的效率。
“中剧”的提出,是对传统横屏短剧的一次独立、清晰再定义。它单集时长普遍控制在20分钟左右,集数在12—24集之间,以横屏制作、连续叙事为特征。这种形式既保留了长剧在制作质感、人物塑造和叙事深度上的优势,又顺应了当下视听用户对节奏紧凑、信息密度高的观看需求。以此次备案的两部作品为例,《朱雀堂2》共30集,单集约25分钟;《爱上这条街》则规划16集,单集同样约20分钟,两者均体现了“中度时长、中等篇幅、中坚品质”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系列此前曾被归类为微短剧管理。其第一季凭借精良制作与扎实叙事,以超过3亿的有效播放量,位居2025年度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榜榜首。复盘《朱雀堂》的成功,或许能更清晰地认知精品中剧的定义。该剧以4K超高清镜头、1∶1的置景复刻了年代场景;15分钟一集,在短剧脉搏里埋长剧暗流,让爽点与思辨同频;既注重娱乐性,也不失深度——在好看之外,对动荡年代、复杂社会下的人性保持追问。随着《朱雀堂2》“中剧”身份的官方确立,以往的横屏短剧概念获得了更准确的归位——从“短”到“中”,不仅是分类调整,更是对其内容品质与创作野心的重新认定。
细化分类:重构内容生态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虽然爆发式增长,但内容同质化、剧情碎片化、表演程式化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长剧市场则遭遇了用户注意力向短剧流失、内容创新不足等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剧”分类的应运而生,与长剧集、短剧集拉开了身位差,有望填补传统电视剧制作周期长、剧情节奏缓慢与短剧泛滥、叙事粗糙之间的空白,满足观众审美从“爽感驱动”转向“情感共鸣”与“思想价值”的双重期待。
以《爱上这条街》为例,该剧采用单元叙事结构,围绕外来务工、婚恋压力、人工智能冲击、代际沟通等现实议题展开七个独立又互文的故事,力求在有限时长内实现社会观察的广度与人性描摹的深度。而《朱雀堂2》则将延续被业内专家评价为“兼具东方美学意境与西方戏剧张力的类型突破”风格,在紧凑篇幅中构建复杂人物关系与多重反转剧情。
从产业角度看,“中剧”的独立分类将推动制作模式更加清晰。20分钟左右的时长倒逼剧本极致精炼,要求每一幕都有叙事推进或情绪落点,促使创作回归文本本位。同时,这类项目投资规模适中、制作周期可控,为现实题材、原创IP孵化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载体。
随着“中剧”概念的正式入列,这不仅是剧集分类标准上的拓展,更是一次内容生态的重构。它标志着我国剧集产业正在形成“长剧—中剧—短剧”三级并行的格局。例如,在日前公布的第八届“初心榜”荣誉全名单上,《姜颂》《搏忆》等作品获得年度杰出中剧奖项,与年度杰出短剧泾渭分明。记者还注意到,近日《江湖有个云岫阁》《她似野火》等多个剧组的演员招募信息中,也明确清晰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为“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