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
11月5日,中国演员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中“王冬冬”一角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该电影节历史上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男演员。这本是值得庆贺的成就,却因社交媒体上的争议陷入“阴谋论”漩涡。
11月3日,《春树》主演白百何在微博发布“还能这么操作”,随后其朋友圈截图流出,配文“得鱼忘猌”“过河拆桥”引发猜测。部分网友解读为对奖项分配的不满,甚至传出“沪圈资本施压评委文晏(本届评委)要求力保王传君获奖,否则切断未来投资”的传言。更有人指出,王传君在片中戏份不足40分钟,其获奖挤占了白百何的获奖机会。
然而,这些指控均源于匿名爆料,缺乏实质性证据,属于典型的“奖项未定,谣言先行”的娱乐圈舆论狂欢。在缺乏确凿信息的情况下,将获奖简单归因于“圈子操作”,不仅偏离了事件本质,更忽视了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

▲王传君在影片《春树》中饰演王冬冬。
评奖机制澄清:艺术价值高于戏份时长
东京国际电影节采用“评审团制”,与奥斯卡提名制不同,更接近戛纳、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模式。所有参赛影片均有机会角逐各奖项,且表演奖仅设“最佳男演员”与“最佳女演员”,而非区分“主角/配角”。评奖标准聚焦于角色复杂度、演员赋予的灵魂张力,而非戏份长度。例如,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仅23分钟戏份,仍凭精湛演技夺得200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针对“同片不得兼获男女奖”的传言,东京电影节官方从未设置此类限制。1999年,西班牙电影《孤独》的两位演员便同时斩获最佳男女演员奖,用事实粉碎谣言。
评审团独立性:五国评委共识难被资本操控
本届评审团由来自五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组成,最终结果需全员达成共识。这种多元化结构极大降低了单一地域资本干预的可能性。王传君的获奖,本质是专业评审对其表演艺术成就的认可,而非外界臆测的“操作结果”。
王传君获奖感言:谦逊回应争议
在获奖感言中,王传君坦言自己“配得感低”:“我喜欢躲在团队的角落,成为焦点会让我感到恐惧和压力……我知道我还差得很远,没想到这么大的奖会落在我的身上。是白百何女士和刘丹女士的高光表现照亮了角落的我,感谢你们。”
反思:让表演回归艺术本质
这场由社交媒体引爆的“奖项罗生门”,折射出文娱行业生态的复杂性。所谓“阴谋论”,实则是“奖项焦虑”与“地域标签”混合的狂欢,既无证据支撑,也偏离了艺术讨论的轨道。公众对娱乐圈资源分配的集体焦虑,不应成为传播谣言的借口。
演员的终极价值始终在于作品。与其陷入无端的猜测,不如将目光投向电影本身——当灯光亮起,银幕上的表演自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让地域标签停留在“跟风”的喧嚣中,让表演艺术回归其纯粹的本质,这才是对演员与观众最大的尊重。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