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际电影节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场关于奖项评选的争议将内娱的遮羞布彻底撕开。白百何独角戏引发的热搜背后,业内资深人士郝蕾一语道破评选乱象,直指某些国际电影节评选过程中的不公现象。

据网友解读,郝蕾朋友圈发文主要涉及三起争议事件:其一,2025年戛纳电影节新增评审团特别奖授予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郝蕾质疑该奖项“徒增形式”,认为“给了一张纸不给奖杯”的做法消解了金棕榈的权威性,甚至暗讽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的决策动机。其二,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郝蕾调侃其表演为“女演员扯头发”,批判国际电影节对“戏剧化”“外化式”表演的偏好。其三,东京电影节《春树》团队评选结果引发争议,女主角白百何颗粒无收,而戏份较少的王传君却斩获最佳男主角。

作为国际影坛的常客,郝蕾的履历堪称辉煌。2006年,她与郭晓东主演的爱情电影入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凭借感性演绎的余虹一角广受好评。2012年,《浮城谜事》助她二度叩开戛纳大门,入围一种关注单元。2014年,她先后在《亲爱的》中饰演鲁晓娟、《黄金时代》中诠释丁玲,两部作品分别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和闭幕影片。2025年,她领衔主演的《地下美人》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但此次她并未现身东京,未能亲眼目睹《春树》团队的“好戏”。
对于戛纳新增奖项的争议,郝蕾认为这种“创新”是对电影节历史沉淀的妥协,甚至直言“打了金棕榈的脸”。而辛芷蕾的获奖,在她看来更多是国际电影节对表面化表演的鼓励,而非对演技深度的认可。东京电影节的评选结果则更显荒诞——作为女主角的白百何不仅未获任何个人奖项,甚至提前回国缺席闭幕式,而戏份不足40分钟的王传君却意外折桂。

东京电影节评委文晏的评选行为成为争议核心。作为女性评委,她被指在评选中偏向男性演员,甚至被传受“沪圈资本施压”。尽管文晏否认与资本存在关联,但评选过程中8:3到6:5的翻盘争议,以及最终将最佳女主角颁给日本女演员、最佳导演授予《春树》导演张律的结果,仍引发“资本操控艺术”的质疑。郝蕾用“名不见经传的几个女性玩转东京电影节”反讽这一现象,暗指评选权已沦为资本和人脉的私货。

评委团在记者会上否认被资本控制,称女演员表演精彩导致选择困难,最终将最佳女主角颁给日本女演员是因竞争激烈,而男演员中王传君表现突出。然而,这种解释并未平息争议。郝蕾的直言不讳,恰恰戳中了内娱与国际电影节评选的痛点——当艺术评选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当奖项含金量因暗箱操作而贬值,观众自然不会为低质量奖项买单。近年来,不少获奖影片票房惨淡,正印证了国内观众审美与国外专家评审的错位。

作为业内公认的演技派,郝蕾如今更多以教师身份活跃,偶尔接戏却不受资本掣肘。她敢于揭露行业乱象,既源于对艺术的坚守,也因无惧资本反制。白百何此次被片方“过河拆桥”的遭遇,或许只是内娱评选乱象的冰山一角。当评委的权力被资本绑架,当艺术的纯粹性让位于利益交换,电影节评选便沦为一场荒诞的闹剧。

这场关于奖项的争夺,远比电影本身更具戏剧性。当资本的触手伸向艺术评选的殿堂,当观众的审美被低质量奖项误导,内娱电影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郝蕾的“掀桌子”之举,或许只是行业反思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