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非非马
热点评论

“胸大,这还做什么编剧啊?”——这句出自知名编剧秦雯的自我“调侃”,乍看是玩笑,实则暗藏深意。
心理学中有个观点:玩笑是带着面具的真言。每一句看似轻松的调侃,都可能泄露说话者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秦雯的这句话,恰恰暴露了她对女性价值的深层认知:在她眼中,女性的身体资本、容貌资本,远比才华更“实用”。

这种认知背后,是对社会现实的清醒适应:写剧本要熬夜、要被改,要面对制片方、导演、明星的博弈;而容貌与身体,却能更轻松地转化为“通行证”。秦雯的选择,是认可既有规则,而非挑战与打破。
表面上看,她是写独立女性、讲女性成长的大编剧,作品如《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也确实迎合了“女性主义”的思潮,台词中充满了时髦的口号。但剥开表象,会发现这些“独立女性”的成长,无一例外需要强大男性的帮助。
在《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从“家庭主妇”到“职场女性”的转变,看似是女性成长叙事,实则由男性贺涵引导完成。贺涵教她职场规则、为她开路,甚至成为她“独立”后的爱情奖赏。尽管罗子君最终没有选择他,但男性的帮助仍是她成长的核心。
到了《流金岁月》,这种“伪女性独立”更加明显。剧中的“独立”,更像是一件吸引优质男性的漂亮衣裳。两位女主的职场升级,一路受男上司、男同事、男备胎的关照,权势男性的爱情再次成为“独立女性”的勋章。
更耐人寻味的是,两位女主的生存模式依然源于“男性凝视”下的审美偏好。朱锁锁的职场贵人杨柯,在大堂里一眼看中她,就是因为她出众的外貌。从长相到穿着,《流金岁月》对女主外形的重视,在所谓大女主剧中达到了新高度。
女人的价值,最终仍然来自权势男性的看见、欣赏与扶持。她们看似在选择人生,实则仍在男性逻辑中被选择。这种逻辑,与秦雯“胸大还做什么编剧”的玩笑完美呼应。
秦雯的作品,是创作者人格的延展。她真心相信世界如此运作,于是笔下的世界也如此呈现:用时髦的“女性主义”姿态装饰传统的依附逻辑,重复着陈旧的性别叙事。
才华可以装饰作品的卖相,但世界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品位与格局。秦雯的剧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她深知时下女观众的矛盾:一边渴望当“独立女性”,一边惧怕承担独立的高昂代价。
她的剧在形式上满足了女性对“自我成长”的幻想,实质上却不触动既有的性别权力结构。它像一只麻醉剂,让女性观众在“女性独立”的虚假幻觉里获得片刻安慰。
在秦雯的世界里,什么样的女人能生存得更好?漂亮的、聪明的、善于利用规则的、不硬碰硬的。所谓的女性独立,是在既有的权力秩序里取得舒适位置,而非推翻秩序。来自权势男人的爱情,不仅是勋章,也是解决困境的方式。
她和她的女主角们,没有真正去拆解父权制,而是更加精致地周旋其中。她的作品,无缝合成了一套精致利己的、也被资本需求的聪明与趣味。
据称,秦雯原定11月7日播出的新剧《爱情不是神话》(由唐嫣、赵又廷主演)被临时撤档。我大胆估计,这部剧依旧会延续以上套路,因为,太好用了~
谢谢阅读。欢迎文末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