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风波尚未平息,餐饮界又一颗“网红明星”被推上风口浪尖——这次的主角是太二酸菜鱼。这家曾以独特风格席卷市场的品牌,如今正深陷预制菜争议的漩涡,而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3亿中产消费观念的深刻变迁。
曾几何时,太二酸菜鱼是餐饮界的“现象级”存在。凭借“四人以上不接待”“不拼桌、不加位”的另类店规,以及最初“绝不外卖”的傲娇姿态,成功勾起年轻人的好奇心。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门店外常常排起长队,食客们甘愿等待两小时,只为尝一口招牌酸菜鱼。
然而,这场“网红神话”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期,多位消费者反映,在太二门店用餐时,从下单到上鱼仅需6分钟,甚至有实测显示,杭州某门店7分钟内三道菜全部上齐。如此惊人的上菜速度,让“活鱼现杀”的宣传口号显得格外可疑——毕竟在大众认知中,现杀活鱼从处理到烹饪,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
面对质疑,太二方面紧急回应:今年3月推出“鲜活门店”模式,目前已有68家门店完成改造,预计年底将达150家,2026年实现全部门店升级。这些门店采用“早间活鱼配送+集中处理”模式,店员在上午和下午集中杀鱼、腌制,而非现点现杀。客服进一步解释称,店内部分食材由中央厨房初步加工,但强调“明厨亮灶”可接受监督。
但消费者的质疑并未因此平息。在预制菜定义模糊的当下,多数人认为餐厅应明确标识预制菜使用情况,而非让消费者“盲选”。更有消费者直言:“花上百元吃一份预制鱼,不如去超市买盒装酸菜鱼,价格能便宜一半。”
这场争议并非首次爆发。随着预制菜概念兴起,太二多次因上菜速度过快被质疑使用预制菜。尤其在餐饮行业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消费者开始反思:排队两小时、花费上百元吃一顿酸菜鱼,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数据直观展现了太二的困境。8月22日,九毛九集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太二酸菜鱼收入同比下降13.3%至19.49亿元,跌幅超过集团整体水平;门店数量减少65家;收入占比从73.4%降至70.8%。
回顾太二的崛起之路,其成功源于对酸菜鱼品类的极致聚焦。当同行争相开发新口味时,太二专注传统酸菜鱼,同时以“二次元文化”切入年轻市场。门店内,“小二哥”“二老板”等IP形象随处可见,奇葩的用餐制度(如“四人以上不接待”)既降低运营成本,又强化品牌记忆点。
但餐饮行业的竞争从未停歇。为突破困境,太二近年启动多项自救措施:打破“不外卖”规矩、开设品牌卫星店、推出“鲜活概念店”、增设5-6人桌、引入现炒热菜和火锅板块、构建“活鱼、鲜鸡、鲜牛肉”三大核心品类……这些变革能否奏效,仍有待市场检验。
太二的遭遇,本质上是网红品牌生命周期的缩影。当赛道竞争加剧、消费者新鲜感消退,或品牌扩张时品质下滑,增长困境便不可避免。而这场预制菜争议的核心,并非菜品本身,而是消费者对“诚信”的诉求——若餐厅能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并制定合理价格,多数人仍愿买单。
对太二而言,如何在预制菜争议中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是决定其能否突围的关键。这场考验,需要时间与行动共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