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阵地》今晚央一开播,文化抗战题材引期待,顶级主创阵容曝光

时间:2025-09-16 21:27:37 来源:马庆云的影音娱 作者:马庆云的影音娱

9月16日,电视剧《阵地》正式官宣定档,将于今晚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这部由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张博、王劲松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作品,以1938年至1944年间的文化抗战为背景,由编剧钱林森与导演高希希联手打造,堪称中国电视剧领域的顶级配置。如此强大的主创阵容,让这部作品自宣布以来便备受期待。



剧情聚焦:文化战场上的无声较量

《阵地》的剧情设定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六年期间。在日本侵华、山河破碎的背景下,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茅盾、欧阳予倩等一大批爱国文化人士,在党的领导下云集桂林,与以李克农为代表的桂林“八办”紧密合作。他们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通过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形式,构建起一座抵御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剧中不仅展现了流亡与复兴、时艰与责任、生存与死亡、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的交织,更深入挖掘了文化抗战的深层意义。



叙事创新:填补抗日题材的空白

与以往集中于武装抗日的作品不同,《阵地》将镜头对准了文化领域的抗战。这一叙事视角不仅新颖,更可能为观众补齐历史知识。文化抗战不仅仅是宣传抗日、鼓舞全民,更蕴含着深邃的理论较量。例如,日军在侵华前进行了数十年的文化侵略准备,鼓吹“大东亚共荣圈”,试图用其所谓的“先进文明”改造中国的“落后文明”。这种论调在当时确实迷惑了不少人,而文化抗战的一大任务便是用理论反驳这些错误观点。



理论回击:文化战场上的智慧较量

日军为了推行“大东亚共荣圈”,不仅在军事上行动,更在文化上做了大量“理论铺垫”,甚至培养了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如果中国的文化领域不进行回击,这些错误论调很可能成为主流思想。《阵地》预计将深入展现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理论层面反驳这些论调,尤其是在抗日陷入僵持阶段、汪精卫等人的投降论调甚嚣尘上时,文化抗战更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较量:更深层次的民族存亡之战

日军的野心不仅是政权上的灭亡中国,更是文化上的同化。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进入近现代化,其文化思想也开启了现代化模式。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才是中国文化进入现代阶段的起点。这一转变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深刻变革。例如,古代中国文化按经史子集分类,而五四之后则按现代科学方式分类。这一文化分类的完成,需要几代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工作量巨大。



历史警示:文化不亡,中国不亡

日军在文化侵略上的准备远超想象。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1924年的讲稿,而二十世纪初,日本的汉学家盐谷温就已写出《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当年的汉学中心竟不在中国,而在日本,这无疑是要灭亡中国的文化。五四之后,中国才正式进入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大量知识分子争分夺秒地工作。然而,日寇侵华让中国放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很多文化抗战的学者在炮火声中整理国故,坚信“文化不亡,中国不亡”。这些故事,值得被认真讲述。(文/马庆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