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电影《菜肉馄饨》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充满上海风情的影片迅速引发观众热议。作为一部通篇使用上海话对白的作品,影片不仅汇聚了众多上海观众熟悉的演员面孔,更将首映场选在长三角地区,首周上海单城点映便以2%的排片量撬动20%的票房成绩,在银发群体中形成口碑传播效应。中老年观众在光影中重温记忆中的城市气息,年轻一代则透过银幕读懂上海人特有的“体面”与“实在”。

这部现象级作品的创作源头,要追溯到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金莹。这位80后导演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深耕纪录片领域二十年,此次将处女作小说改编成电影,以弄堂里飘散的馄饨香气为引,勾勒出老上海的市井画卷。在金莹的镜头下,馄饨不仅是维系家庭的情感纽带,更是邻里社交的特殊货币,承载着上海人应对生活变迁的独特智慧。
市井长卷里的代际观察
影片以退休工程师老汪为子相亲为主线,暗藏导演对上海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上海长辈表达关爱的方式含蓄而温暖:想孩子了便说“回来吃碗馄饨”,暗中操心婚事则悄悄前往相亲角物色对象。人民公园相亲角里,老汪结识的这群老友,用家长里短的争执、保持距离的尊重与彼此扶持的温情,真实还原了老上海特有的邻里生态。这些细节让观众恍然:上海的文化精髓不在摩天楼群的霓虹中,而在弄堂深处飘散的馄饨香气与长辈们的沪语闲话里。

创作溯源:二十年纪录片积淀
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金莹透露创作灵感源于二十年纪录片拍摄经历。从独居老人到相亲市场,从老年群体到年轻一代,这些真实故事在她脑海中沉淀发酵。当决定通过“父亲为子相亲”的叙事框架探讨代际和解时,二十年纪录片工作积累的素材库提供了鲜活养分。虽然电影中长辈相亲的情节源自纪录片观察,但80后与父母辈的沟通困境,却是创作者的真实生命体验。
人民公园相亲角的生态观察尤为精彩。这个自2010年左右形成的特殊场域,表面是青年婚恋市场,实则成为老年人的情感栖息地。金莹发现许多老人在此驻留十年以上,这里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超相亲功能本身。这种观察催生了影片中“老人为子女相亲却萌生新感情”的副线剧情,展现上海老年人蓬勃的情感需求。

银发群体的情感革命
纪录片拍摄经历让金莹注意到上海老年人的情感世界远比刻板印象丰富。相比年轻人的“爱无感”,老年群体对爱情的渴望异常强烈。影片中张芝华饰演的阿华热情直白,这个角色的原型来自纪录片素材中多位主动追求爱情的老年女性。金莹特别指出:“老年女性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更加勇敢主动,这种生命力令人惊叹。”
从文字到光影的蜕变
虽然小说与电影主线一致,但细节调整多达十一稿。创作团队根据周野芒、潘虹等演员特质不断丰富人物层次,仅结尾就经历重大改动。原小说结尾停留在父子冲突的悲悯时刻,但考虑到观众情感需求,最终增加第三幕让角色获得成长解脱。这种调整源于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观看山田洋次《你好,妈妈》的启发,促使金莹重新思考角色命运走向。

上海味道的精准还原
影片的“上海感”源自多重细节构建:蜂花檀香皂的香气、蒙德里安风格玻璃杯、弦外之音的对话艺术。金莹特别举例:“老人们道别时说‘两人吃饭也蛮好’,这种‘豁翎子’的沟通方式极具上海特色。”就连看似随意的场景,都暗藏人物性格密码——老汪厨房灯泡更换、檀香皂及时补充等细节,展现上海人含蓄的关怀方式。
这种距离感恰是上海人际关系的精髓。正如高医生与老汪的互动:既保持专业边界,又在关键时刻展现超越医患的关怀。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感,构成了上海人特有的相处哲学。

跨界创作的文化思考
从纪录片导演到小说家、编剧的转型,源于金莹对虚构叙事的需求。二十年纪录片工作积累的素材,需要文学想象力的重新诠释。2018年线上写作工作坊的学习经历,最终催生出《菜肉馄饨》这个融合真实观察与艺术想象的作品。拍摄阿尔兹海默症纪录片的经历,更直接影响了老汪与素娟两个角色的塑造。
一碗馄饨里的城市记忆
选择馄饨作为叙事载体,源于这种食物的双重属性:既是日常快餐,又承载独特情感记忆。金莹观察到:“上海家庭常吃的馄饨都是长辈亲手包制,每家都有独家配方,这种差异化恰似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影片结尾的普通人包馄饨镜头,正是对这种集体记忆的致敬。

面对与《爱情神话》的比较,金莹坦言创作时间早于那部现象级作品。原本预期的小成本艺术片,因市场环境变化获得更多资源支持,最终呈现为兼具艺术追求与商业潜力的作品。这种转变恰似上海城市精神的写照: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始终保持着温暖坚韧的底色。
在金莹看来,上海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摩天大楼与石库门建筑的共存,更在于市民面对生活变迁时的从容态度。她希望通过这部“笑中带泪”的作品,为观众提供情感慰藉:“这个时代大家心里都有疙瘩,我想做那个安慰的声音,告诉每个人‘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