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菜肉馄饨》全国公映,周野芒畅谈上海男人与市井生活

时间:2025-11-18 13:12:31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新民周刊


11月15日,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正式开启全国公映。自11月6日上海点映以来,影片已收获近千万票房与观众口碑双丰收。《新民周刊》在点映前独家专访剧中男主角“老汪”的扮演者周野芒,听这位上海籍艺术家解读馄饨背后的市井哲学与上海男人的生存智慧。

记者|阙 政

对于上海人而言,菜肉馄饨是刻在基因里的味觉记忆。它比柴爿馄饨更丰盛,比小笼包更接地气,既是弄堂里的“充电神器”,也是上海人骨子里的“实惠哲学”。当导演吴天戈将这碗冒着热气的馄饨搬上大银幕,观众在《菜肉馄饨》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从《爱情神话》里风趣的老克勒“老乌”,到如今为儿子婚事操碎心的退休工人“老汪”,周野芒用两极化的角色演绎,勾勒出上海男人的AB面。

“老乌代表梧桐区咖啡馆的精致腔调,老汪则是弄堂深处的烟火气。”周野芒坦言,这次他脱下艺术家外衣,穿上褪色工装裤,在厨房揉面擀皮时,仿佛看见父亲那代人的身影。从国际视野到市井生活,两个角色恰似上海这座城市的双面镜像。

专访中,这位68岁的艺术家时而解析表演细节,时而自曝“宅家打游戏”的爱好,将一个立体鲜活的上海爷叔形象展现在镜头前。他笑称:“演员要像变色龙,但底色必须是真实的。”


上图:周野芒在“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接受记者采访。

兴趣是生活的防老剂

“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周野芒用这句话概括《菜肉馄饨》的叙事内核。老汪的人生剧本没有戏剧化冲突,却在退休后的日常里暗藏危机:老伴离世、儿子成家、独居生活逐渐吞噬他的活力。当幻觉中亡妻的声音开始指引生活,这个固执的老人被迫直面内心空洞。

“人变老不是失去越多,而是失去兴趣。”周野芒分享拍摄感悟时提到,老汪每周为亡妻遗照更换檀香皂的仪式,本质是对生活掌控感的争夺。直到遇见陈国庆饰演的老金——这个被日本妻子骗光积蓄却自救成功的失意者,带着老汪闯入人民公园相亲角、观看阿芳跳舞,用新鲜体验为老汪注入生命能量。

“带他去舞厅、相亲角,就像在说‘加入我们的兴趣大军吧’。”周野芒以国际饭店蝴蝶酥排队现象为例:“有人不理解为何为点心排队,但对爱好者而言,排队本身就是生活情趣的体现。”这种观点在影片中得到具象化呈现:老汪从机械重复的退休生活,到主动学习智能手机操作,最终在社区活动中找到新社交圈,完成自我救赎。

影片结尾,老汪在相亲角举起儿子资料时,背景里跳广场舞的人群与遛鸟的老人交织成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周野芒解读:“这正是我想传递的信号——生活永远有新世界,哪怕你已步入暮年。”


上图:《菜肉馄饨》海报。

市井哲学里的腔调美学

从《爱情神话》到《菜肉馄饨》,周野芒塑造的上海男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老乌是外放的,电影色调绚烂跳跃;老汪是内敛的,整部片充满静谧感。”他指出,老汪虽操持市井生活,却保留着知识分子的雅趣:逛花鸟市场、写书法、研究集邮,这些细节源自他自身的集邮经历:“90年代肇嘉浜路集邮市场,工人们利用午休时间交换邮票,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诗意。”

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在影片包馄饨场景中达到高潮。当老汪精心准备黑皮馄饨、五花肉馅、鳝骨高汤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美食制作,更是一场关于生活仪式感的宣言。“上海人讲究‘脚踏西瓜皮’式的从容,实则心里有杆秤。”周野芒以自己表演为例:“老乌的腔调在社交场合,老汪的腔调藏在馄饨褶皱里。”

这种细腻处理在老汪与美琴(茅善玉饰)的相亲戏中尤为突出。当发现子女缺席后,两位老人从尴尬到默契的微表情变化,被周野芒形容为“中老年版的怦然心动”:“那种欲言又止的试探,比年轻人更含蓄动人。”


上图:《菜肉馄饨》剧照

让老婆哲学与海派智慧

面对“上海男人怕老婆”的刻板印象,周野芒笑着纠正:“我们是‘让老婆’,这本质是尊重。”他拆解“实惠”一词新解:“当老婆邀功时,上海男人会说‘都是领导指导得好’,这不是滑头,是以退为进的智慧。”这种生存哲学在老汪身上具象化为对亡妻的愧疚——每周更换檀香皂的仪式,既是追思也是救赎。

影片中,老汪因儿子婚事频繁产生亡妻幻象的设定,被周野芒解读为“隐形的情感压迫”。“这既是追思,也是自我鞭策。”他透露,拍摄时特意设计老汪换香皂时的迟疑动作:“那种‘不上不落’的心理状态,正是中年危机的外化。”

这种细腻处理源于生活观察。周野芒回忆父亲辈的相处模式:“上海男人擅长把尖锐化柔,用幽默化解矛盾。”他以自己为例:“拍戏学南京话、重庆话时,方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打开角色灵魂的钥匙。”


上图:周野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方言电影与文化根脉

作为沪语电影两次浪潮的亲历者,周野芒对语言传承有深刻思考。“我小时候因不会说上海话被同学嘲笑,这促使我后来苦练方言。”他认为,方言电影是文化保根的重要载体:“就像《爱情神话》用沪语呈现国际视野,《菜肉馄饨》用市井对话守护烟火气,两者都是海派文化的当代诠释。”

这种开放心态体现在他的演艺实践中。从为《成长的烦恼》配音迈克,到《水浒传》中形神兼备的林冲,周野芒始终强调:“语言是角色的血肉,但文化共鸣才是核心。”对于海派文化传承危机,他呼吁:“守根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带着爱意去创新。”

据悉,上影集团明年将推出《拼桌》等沪语元素作品,周野芒将继续以“海派电影旗手”身份,用光影记录上海的AB面。


链接:艺术家档案

周野芒,1956年生于上海文艺世家,21岁考入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凭话剧《中国梦》获梅花奖。90年代因配音《成长的烦恼》迈克走红,1998版《水浒传》林冲成经典。近年活跃于话剧舞台,电影《爱情神话》使其成为海派男人代言人。


相关阅读

演员海清亮相上海,四度复排的国话经典《死无葬身之地》沪上开演在即

朱媛媛去世半年,辛柏青、李乃文为何两度现身此处?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