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唏嘘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位39岁的高校教师,在高校工作十年,副高职称的所有材料都已准备齐全,却因合同到期被学校一纸通知不再续约。这一切来得毫无征兆,让这位教师站在了中年的十字路口,不禁发问:这么多年在高校的意义在哪?

其实,这两年高校教师被辞退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网友透露,自己所在城市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已经开始清退教师员工,且不给经济补偿金,搞得沸沸扬扬。这类学校采用企业化运行模式,教师与学校签订的是劳动合同,教师的数量完全取决于当年的招生情况。一旦招生不理想,教师岗位就可能面临缩减。

随着博士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教师的学历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出生人数的减少,上大学的学生数量也在逐渐减少,高校对教师的需求量也可能随之下降。这意味着,未来想要到大学当老师的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高校也不再是那个安稳的避风港。
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红利期已经逐渐过去。除了双一流和一本高校受生源影响较小外,专科、民办本科、公办二本等层次的高校都会受到很大冲击,且这种冲击可能持续较长时间。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就业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
在高校里,特别是层次一般的学校,教师不仅面临岗位竞争的压力,还可能面临自费上班的困境。有的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拉10万的横向项目,否则就扣年底绩效。然而,大部分老师并没有能力完成这一要求,只能通过横向项目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操作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也影响了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高校里横向课题造假的现象普遍存在。所谓的横向经费,大部分都是老师找个代理公司把自己的钱转给学校,随后再想办法把钱套出来,损失部分自己承担。这种操作虽然学校和上级领导都知道,但大家心照不宣,形成了一种潜规则。

如今的高校已经不再是那个体面高薪的避风港。教职工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绩效压力,只有自己知道其中的艰辛。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师兄的经历:南开博士+北大博后,在中国计量大学工作6年没上副教授,单位不再续聘。41岁的他失业后,各单位都在用年龄卡人,他一边开滴滴一边准备出国。这种情况太普遍了,让人不禁感叹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之严峻。
非升即走,这已经是很多升不上去的高学历人才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别再说什么高校安逸事少钱多了,好不好进去了才知道。有人甚至说得比较绝对,认为大学教师只会教书,没有实用成果,成果不能转化为钱,就相当于50%的废人。然而,不管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且有相当一部分职业无法直接跟生产挂钩。比如说公务员,可谁都是铆足了劲想要去。
总之,不是学历没用了,是社会变了,是时代在发展。以往的荣耀慢慢的也可能会蒙尘,会“过时”。普通人能做的只能是保持不断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如此才能尽可能不被抛下。面对高校就业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