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阵地》热播揭秘:剧中人物与桂林米粉的深厚渊源

时间:2025-09-22 16:07:06 来源: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作者:桂林日报社全媒体



近期,电视剧《阵地》的热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剧中,李克农在街头吃米粉的场景,不仅展现了角色的真实生活,更揭开了民国时期桂林米粉盛行的历史图景。从1938年武汉沦陷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桂林成为众多文化人士的聚集地,而桂林米粉则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查阅《半壁民国一碗粉》《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解读桂林》等书籍资料,我们发现,《阵地》中的多位人物都与桂林米粉有着深厚的渊源。

田汉与剧团青年的“米粉情谊”

1937年,田汉以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六处少将处长的身份来到桂林,同时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桂林的四年里,田汉四次到访,与夏衍、欧阳予倩等人共同组织了多次抗战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桂林米粉成为了他与剧团青年们共同分享的美食。

指导“新中国剧社”排练时,田汉常因工作繁忙而在剧场门口的米粉担子上吃一碗“经济粉”。有一次,他看平宣队演日场戏,戏后与大家共进晚餐,晚上又看夜戏,夜宵便是米粉。田汉不仅自己吃,还常自掏腰包请剧团青年们吃马肉米粉,成为他们紧张排练中的奢侈享受。

据《刻骨铭心记忆深》记载,田汉常带剧团青年们去吃米粉,有时稿费不多,也坚持请客,最后大家凑钱结账,店老板还常免单。一碗米粉,不仅填饱了肚子,更凝聚了剧团青年们的情谊。

那时候,剧团的青年演员们生活艰苦,但一碗米粉下肚,便能精神抖擞地登台演出。艺人彭菊生排练时,常在高升戏院门口的粉摊上吃马肉米粉,然后在剧场里的长条凳上打盹,下午继续排戏。

田汉领着这帮年轻人排戏,是为了筹备“西南剧展”。据1944年2月15日《广西日报》报道,这场史无前例的“演出展览”延续了133天,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篇章。

夏衍街头米粉摊前的大快朵颐

作为《救亡日报》的主编,夏衍一直用文字宣传抗战,反对投降。1939年,《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夏衍功不可没。同年10月30日,他的代表剧作《一年间》在重庆、香港、桂林三地联合公演,夏衍亲自参与了导演团的工作。

演出结束后,桂林文化、艺术、新闻各界人士为夏衍庆祝40岁生日。欢聚过后,大家前往米粉摊位吃粉。资料记载,街边马肉米粉摊飘出诱人香味,夏衍和欧阳予倩吃得津津有味,夏衍的吃相尤为斯文。

那时,流亡群众云集桂林,马肉米粉开始兴盛。足高底浅的小碟,一两米粉能分成五份。广东篆刻名家邓万岁到桂林游览后,记录下当地米粉食俗,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小小的一碟马肉米粉,成为文化人紧张艰苦生活的调剂品。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它以其滚烫热辣的温度,为文化人带来片刻温暖的松弛。

聂绀弩40岁生日宴上的“米粉火锅”

1940年5月,聂绀弩到桂林出任《力报》副刊《新垦地》编辑,并在夏衍的《野草》杂志做编辑。1942年1月28日,他迎来40岁生日。当时,桂林满城文人,只有诗人伍禾陪同他过生日。他们在卖活鱼的地方买了一条鲤鱼,提鱼回伍禾住所,准备了酒、醋、油、酱、姜、辣椒、青蒜、豆腐、米粉等,一应俱全,用“米粉火锅”充寿宴。

这顿简单的米粉寿宴,虽简朴却逍遥,成为抗战时期文化人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外,1937年,桂林本地画家阳太阳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战,在广州艺专任教授。那时的他已有一子三女,靠薪金难以维持家庭。迫于无奈,他爱人李农尼租了一间铺面卖桂林米粉增补家庭收入。

一碗普通的桂林米粉,串联起了抗战时期文化名家的生活轨迹。它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那个特殊年代文化人坚持抗战、坚持创作的见证。《阵地》中李克农吃米粉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揭开了这段历史,让现代观众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生活细节与精神风貌。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石艳红)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