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艺术之名下的双重标准
在短视频平台反复刷到蔡国强烟花表演时,我始终难掩抵触情绪。当AI配音用夸张的语调赞美其艺术性时,这种反感愈发强烈。这种情绪的根源虽显世俗,却真实存在:当我的家乡父老为燃放传统烟花而提心吊胆时,蔡国强却能以艺术之名在泉州燃放"天梯",在喜马拉雅山脉上演"升龙"。
泉州"天梯"被解读为对故乡的深情馈赠,而民间烟花则被定性为火灾隐患;山脉"升龙"被赋予传递能量与希望的宏大意义,普通烟火却成为环境污染的代名词。这种区别对待背后,隐约可见艺术特权投下的阴影。陈丹青曾指出蔡国强非科班出身的特质,但细观其烟花秀,反而发现他深谙权力运作之道。
在各类重要场合,蔡国强通过烟花构建起独特的时代景观:盛大、绚烂却遥不可及。这种以巨额行政成本换取的短暂奇观,其价值不在于表演本身,而在于象征意义。当政治权力与资本力量共同支撑这场视觉盛宴时,烟花便成为制造集体幻觉的工具。
02 景观社会的完美注脚
近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龙"表演,将这种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推向极致。蔡国强在致辞中刻意强调的"盘旋的龙"意象,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水上烟花的特殊设计、牧民与动物的"配合"、各部门的高效协作,共同编织出这场现代神话。
这场仅限少数利益相关方观赏的表演,完美契合居伊·德波笔下的"景观社会"特征:表演本身缺乏实质价值,却通过视觉呈现重塑现实认知。从官方审批到资本赞助,从施工团队到媒体宣传,各方在蔡国强的感谢名单中各就其位,共同完成这场权力与资本的共谋。
艺术家将个人梦想升华为"为世界传递希望"的宏大叙事,这种自我感动恰恰暴露了景观社会的本质。当江孜县各部门在短时间内完成审批配合,当赞助商品牌标志与艺术表演紧密绑定,这场商业演出已然异化为权力资本的联欢。
03 自然之镜照见虚妄
蔡国强那句"感谢牧民配合,也感谢聪明的动物们帮助",彻底撕下了艺术的面具。所谓通过盐砖引导动物撤离的"生态保护"措施,实则是将自然生命纳入表演体系的荒诞逻辑。当鼠兔被迫离开栖息地,当圣山成为人造景观的背景板,这种以艺术之名行破坏之实的做法,暴露出权力逻辑的蛮横。
这种景观表演在都市庆典中或许能蒙混过关,但在喜马拉雅山脉面前却原形毕露。高饱和度的人造彩烟在圣山映衬下,显得如此虚妄傲慢。当人类试图用塑料感的视觉奇观加冕自然时,反而凸显出自身价值观的扭曲。
蔡国强的"翻车"并非偶然,而是景观社会逻辑必然遭遇的挫败。在绝对的自然面前,任何凌驾于生态之上的表演终将暴露其虚伪本质。这场争议提醒我们:当艺术沦为权力资本的共谋工具时,其存在的合法性便值得重新审视。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见,ID:liangjian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