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热门综艺《一路繁花》中,何赛飞凭借其真性情的展现,意外获得了“嗲飞”的称号。
她时而对着镜头自我欣赏,时而与动物娇声细语,再加上之前在金鸡奖上的生动表现,网友们纷纷称赞她为中国第一嗲。

娇嗲,是否正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初闻“嗲飞”这一称呼,我直觉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贬义的外号。
长久以来,女性群体对娇嗲的态度似乎并不友好。

女性对娇嗲的排斥,体现在声音到行为的全方位反感。
夹子音,这一声音特征,往往被视为做作女性的代名词。
虞书欣在《非诚勿扰3》发布会上,以夹子音和剪刀手,配合“不超过5岁”的心智神态,回答着主持人关于电影的问题。

现场,舒淇翻白眼,常远显得发麻,岳云鹏尴尬不已,冯小刚眯眼,葛优虽嘴角微动,但显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内伤”。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尴尬。

林志玲也曾因说话声音嗲而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人们指责她又嗲又装,小S也因此诞生了不少表情包。

而“怎么可以吃兔兔”这一台词,更是成为了全网爆梗。
在某次三人初次相见的聚餐中,台湾软妹蓓蓓尝了一口菜后,发现是兔肉,于是娇声说道:
“怎么可以吃兔兔?兔兔那么可爱。”
蓓蓓的娇嗲让观众看得傻眼,周迅更是在后面拼命翻白眼。

然而,如今娇嗲似乎正逐渐获得正向评价。
何赛飞在金鸡奖领奖台上捂嘴偷笑,在综艺上对着镜头摆出各种姿势,人们称赞她娇得天真,嗲得有生命力。

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娇嗔感,但大家却认为这是真性情的流露。

女性,为何不敢展现娇嗲气?
撒娇是否真的能带来好运尚不确定,但在女性群体中,撒娇往往并不受欢迎。
因为撒娇往往被视为雌竞的一种直接方式。
发嗲通常是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本质上是一种装弱的表现,通过示弱来唤起男人的保护欲,从而获取特权或资源。
虽然少部分男人可能因脸皮薄而不好意思拒绝,但大部分男人对娇嗲毫无抵抗力,甚至乐于接受这种示好。

在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中,蓓蓓对志强撒娇:“怎么可以吃兔兔?兔兔那么可爱……”
志强连哄带求,安顿好哭得梨花带雨的小女友。
即便对面的周迅拼命翻白眼,也不得不承认,在争取爱情上,不示弱的自己被嗲女狠狠打败了。
撒娇创造了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其他女性通过勤勤恳恳努力争取来的机会,你只需发一句嗲就能走捷径,这凭什么?

而且,这也让其他女性感到被背叛。
因为这种行为悄悄将评价标准从“谁的能力更强”转变为“谁更讨喜”。
其他女性要么改变自己以适应这套规则,要么就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她们被迫进入一个自己并不想参与的游戏。

在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许多女性希望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与男人平等的人,但娇嗲无疑是在开倒车。
它仍然是通过放大女性的性特质来取悦男人,使得女性在职场或专业领域的形象再次被拉回性客体,而非平等的竞争者。
这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反感。
虽然这种反感本质上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反感,但具体表现却往往投射到那个发嗲的人身上。

而娇嗲之所以现在开始被重新接纳,是因为女性开始愿意接受并展现作为女性的独特逻辑。
过去,女性不愿承认或表现女性特质,是因为害怕被指责为利用性别资源,因此她们竭力向中性、男性化靠拢。
但现在,她们意识到,拒绝所有传统女性特质,本身也是一种被父权制定义的反应。
即“男性化才是强大的”。
只有模仿男性特质才能获得尊重,这本身就是父权逻辑的延续。
因此,女性气质开始被拓宽。
娇嗲、温柔、少女心本身并非问题,问题在于它们被贬低,并被规定为女性的唯一选项。因此,现在要为这些特质正名,接受它们是女性气质的一部分。

更何况,现在大家对“表演”也更加宽容了。
在成人社交中,谁没有人设?只要这种表演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个人自由的一部分。
因此,即便是很“装”的娇嗲,只要其边界清晰,也能获得更大的宽容度。

娇嗲也分品味?
传统印象中的娇嗲,是嗲声嗲气的卖萌,无底线献媚讨好。
这种低层次的娇嗲,很多女性都不买账。
她们对这种娇嗲的反感并非简单的看不惯,而是敏锐的集体直觉。
因为它的核心目的就是取悦男性,将自己置于更低的位置向上索取,引发了关于“雌竞”的不适感。
利用性别特质作为捷径,去争夺本应通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的资源,破坏了女性之间一直渴望的平等氛围。
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女性不靠能力而靠示弱”的刻板印象,进而透支了所有女性的集体形象。

比如在《浪姐》里小组分歌词时,蓝盈莹和郑希怡同时看中了同一段。
蓝盈莹抱住郑希怡撒娇:“我想要那一段,你让给我吧,求你了”
但郑希怡并未让步,最后两人公平地猜拳定输赢。
在后续访谈中,郑希怡直言自己不吃这一套。

还有法治新闻里,两车碰撞后,酒驾女子向交警撒娇求情:“哥,私了行吗?你就当认个妹妹……”
这种娇嗲无论是策略还是格局都很低。

相较之下,如今被接受的“娇嗲”,则更接近于一种本性流露的情感表达。
它的核心并非向上索求,而是平等分享。
因此通常只出现在私人领域或特定的审美情境中,比如与宠物、伴侣之间自然而亲昵的互动。
这种娇嗲之所以不被厌恶,正是因为它发生在权力平等或情感亲密的语境下。
此时的“嗲”不再是换取利益的工具,而成了一份亲昵的馈赠,其目的是共享愉悦。
更重要的是,这种被接受的娇嗲具有极高的主体性和明确的场景感。
主体性在于使用者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我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但我此刻选择这样做,因为它能真实表达我的情感。
而且,使用者能清晰区分公私领域的界限。在私人关系中流露娇态,这种真实的反差令人格更加立体、富有魅力。

这种娇嗲的主体性和效果都很高。
主体性高,是因为使用者拥有完全的选择权,“我可以选择不这样做,但我现在选择这样做,因为它让我快乐。”
效果高,是因为这是个人性格的流露,在公私领域会有不同表现,这种差异不仅不会折损专业形象,反而因为反差萌让人格更具魅力和立体感。

说到底,娇嗲或许能偶尔带来一些便利,但若自身缺乏实力,终究难以支撑长远的未来。
一切在于谁在使用、为何使用、以及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
真正被认可的,从来不是示弱的技巧,而是强者收放自如的真诚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