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即广为人知的“包青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他以清廉正直、铁面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这位历史上的清官,究竟担任过哪些官职?这些官职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又相当于现代的何种级别呢?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初入仕途:为孝辞官,终成大器
包拯,出生于现在的安徽合肥,在宋朝时称为庐州合肥。他年仅二十八岁便考中进士,当时正值宋仁宗赵祯在位。宋仁宗以仁厚著称,对待臣子更是宽厚有加。然而,包拯在考中进士后,并未立即赴任,而是因父母年迈且重病缠身,选择辞官回家照顾。这一决定,充分展现了包拯的孝心与担当。
多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在坟前守孝期满,仍不愿离开家乡。但在亲友的劝说下,他最终告别父母,前往开封求得一个知县的官职。此时,包拯已三十八岁,虽然多年未与朝廷联系,但他的名字仍记录在朝廷的档案中。考虑到包拯的孝心,朝廷将他安排在合肥附近的一个县里担任知县。
政绩卓著:从知县到监察御史
包拯在知县任上政绩出色,四年后,朝廷决定给他升官,让他去端州(现在的广东肇庆)担任知府。端州以产砚台闻名,但前任知府却逼迫工人多制砚台以讨好上级。包拯到任后,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规定只需制作足够进贡的砚台即可。他在端州任上两年,未带走一方砚台,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包拯在端州的成绩引起了监察御史的注意,他们向御史中丞王拱辰推荐了包拯。王拱辰看过包拯的事迹后,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向宋仁宗建议让包拯担任监察御史。宋仁宗随口答应,包拯便成为了一位监察御史,负责调查官员的吏治问题。
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负责清理贪官污吏。然而,包拯因过于直来直往,未能长久担任此职。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甚至对自己的“同行”也不放过,发现按察使们工作敷衍,便向宋仁宗建议取消这一官职。这一建议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被宋仁宗“公费度假”去了辽国。
言官之路:知谏院与开封府尹
包拯从辽国回来后,虽然仍在朝中当官,但并未担任谏官。直到五十一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成为正经的言官,专门负责提意见。他在知谏院任上两年,提出了很多意见,几乎都被宋仁宗接受。
两年后,包拯的儿子英年早逝,他身心俱疲,请求宋仁宗将他调到一个清闲的地方休息。然而,四年后,宋仁宗将他召回京城,让他“权知开封府”。此时的包拯,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因为北宋的首都就是开封。开封府的意义不仅在于管理开封城,只要包拯愿意,全国各地的事他都能管。
位极人臣:三司使与晚年生活
包拯六十岁那年,担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犯了法,包拯上书弹劾他,宋仁宗直接罢免了张方平。接替张方平的人叫宋祁,也不是个好人,包拯再次上书弹劾。宋仁宗觉得无人可用,只好让花甲之年的包拯来担任三司使。然而,这一决定引起了欧阳修的不满,他认为包拯是为了当上三司使才去弹劾别人。
北宋时期的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甚至比财政部部长还厉害,但也更加劳累。包拯当上三司使的第二年,在视察工作时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历史评价:威慑权贵的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厉害,但他这一生也足够精彩。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八岁才出仕,六十岁便已经位极人臣。凭着宋仁宗对他的关照,包拯兴许真的可以审判那些犯了罪的皇亲国戚。当时的权贵之间流传着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靠金钱和关系走不通的人,只有阎王和包拯,足见包拯在当时的威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