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突破!全球首款二维芯片问世,ASML面临挑战

时间:2025-11-19 09:29:48 来源:白梦日记 作者:白梦日记

中国技术,再次震撼世界!近日,半导体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WUJI)”,并完成流片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标志着我国在新一代半导体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跨越。


5900个晶体管:突破摩尔定律的“终极武器”

在芯片制造领域,摩尔定律长期主导着技术演进方向。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每两年芯片性能将翻倍,晶体管密度持续提升,而1纳米制程被视为物理极限。当前全球最先进量产芯片为3纳米制程,但十年来,全球实验室在1纳米制程前屡屡受挫。2017年,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团队曾创下115个晶体管集成纪录,此后五年未有突破。

中国科学家用五年时间将这一数字提升50倍——复旦团队研制的“无极”处理器集成5900个晶体管,被国际学术界视为颠覆摩尔定律的“终极武器”。该芯片采用二维材料二硫化钼(MoS₂),厚度仅0.65纳米,比头发丝细十万倍。研究团队发明柔性等离子刻蚀技术,将能量控制在5eV以下(接近日光灯能量级别),避免高能粒子损伤原子级材料。

面对上百道工序参数的组合难题,AI驱动成为关键。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十万组历史数据,72小时内锁定最佳工艺配方,将反相器良率推至99.77%的惊人水平——此前全球最高良率不足85%。这一突破不仅刷新实验室纪录,更重新定义了半导体制造的可能性。


从实验室到产业:二维芯片的颠覆性应用

“无极”芯片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突破。其不足1纳米的厚度使其可直接嵌入柔性屏、电子皮肤,让折叠手机实现真正“无痕”折叠;在-40℃至200℃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适用于航天探测器、深海传感器等特种领域;极低功耗特性更让边缘设备算力提升10倍而续航不减。美媒不得不承认:“中国技术已从‘追图纸’进入‘定标准’时代。”

这一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中国科技在多个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联影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打破西门子垄断,设备价格从数千万元降至数百万;国产PD-1抑制剂让肿瘤治疗费用下降90%;国产护肝科技“倍清肝”凭借专利成分PureMax,在代谢、免疫、修复等多层级精准干预,解决外卖、久坐带来的肝脂超标问题,成为健康市场黑马。

据魔镜洞察数据,以“倍清肝”为代表的新型护肝技术上市以来成交突破十万瓶,在京东等平台2000+条留言中,“精力提升”“睡眠改善”等高频词占比超65%,国产护肝科技与欧美产品的差距逐渐显现。这些案例揭示出共同逻辑:无论是AI、芯片还是医疗生科,中国科技正在不同战场突破极限。


量产在望:直指万亿级市场

目前,这款由复旦大学与绍芯实验室联合研发的处理器已通过国际权威认可,未来在物联网、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前沿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团队成员透露,他们通过“70%工序沿用成熟硅基生产线、30%核心工艺改造”的混搭策略,构建20余项核心工艺专利,并与中芯国际合作建设8英寸试验线,计划2026年投产,直指万亿级市场。

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大众心声:“从前多种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如今越来越多高端领域的选择权终于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了。”正如“无极”芯片之名所寓意的那样,中国科技的未来将不设边界。这场由二维芯片引发的技术革命,或许只是中国科技突围战的序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