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浪潮》导演林克莱特致敬戈达尔:影史新篇章的浪漫演绎

时间:2025-11-19 20:19:56 来源:环球银幕 作者:环球银幕

时间回溯至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影节宫内,主竞赛影片《新浪潮》的放映掀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1.37:1的经典画幅与黑白光影交织,画面中年轻的让-吕克·戈达尔在克鲁瓦塞特大道上与乔治·德·博勒加尔畅谈,从影评人转型导演的决心跃然银幕。摇曳的棕榈树、碧海蓝天的沙滩、行色匆匆的媒体与电影人——戛纳数十年未变的景观,在此刻与电影史、故人新人、虚构现实形成奇妙交错,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史狂欢。

对于美国独立名导理查德·林克莱特而言,《新浪潮》的诞生是得偿所愿的创作壮举。他以近乎虔诚的姿态复刻戈达尔的创作轨迹,让影史在镜头下“断了气”般重生。

《新浪潮》:一场影史与当下的时空对话


2022年9月13日,91岁的新浪潮旗手让-吕克·戈达尔在瑞士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据家人透露,他并无健康隐忧,只是“精疲力尽”。两年前,全球疫情肆虐时,这位老人仍在Instagram上直播90分钟大师课,抽着雪茄探讨“新冠时期的影像”。戈达尔从未因时代变迁停下探索新影像可能性的脚步,他为电影史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等待后人以多元方式挖掘与继承。


林克莱特:与戈达尔共享朋克精神的影史漫游者

三年后,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以一部叙事长片《新浪潮》,向戈达尔拍摄首作《精疲力尽》的历程致敬。这位曾以“爱在三部曲”(1995—2013)和《少年时代》(2014)闻名的导演,始终以独立制片方式坚守创作初心。他扎根得州奥斯汀,拒绝迁居洛杉矶,用镜头探讨电影与时间的极致关系:无论是跨越18年才“终成眷属”的情侣,还是耗时12年追踪男孩成长的纪录片式叙事,皆彰显其独特的艺术追求。

作为在某种意义上与戈达尔共享朋克精神的电影人,林克莱特复刻戈达尔的创作轨迹,本身便是一场充满反叛意味的影史实验。


《精疲力尽》:一部“断了气”的影史经典

影片片名“À bout de souffle”在中文世界有三种译法:内地版《精疲力尽》直译法语原意“气喘吁吁”,贴合主人公米歇尔的生活状态——这个混混偷车、杀人、追讨赃款,妄图带美国女友逃往意大利;港译《欲海惊魂》虽显老套,却暗合剧情张力;台译《断了气》则更具哲学意味,既暗示主人公的结局,亦透出戈达尔对世界的独特观照。


《新浪潮》:迷影黄金时代的群像史诗

《新浪潮》不仅直指戈达尔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意义,更以宏大野心描摹新浪潮影人群像。影片开篇以一组大头照走马灯式介绍弗朗索瓦·特吕弗、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夏布罗尔等导演,并短暂呈现《电影手册》杂志社内景——罗贝托·罗西里尼在此发表演讲。那是迷影文化的黄金时代,人们以严肃态度看待电影,坚信其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复刻传奇:23天的影史狂想

1959年,特吕弗在戛纳放映首作《四百下》并大获成功,激发戈达尔的创作欲望。他决心“政治地拍电影”,《新浪潮》以此为起点,几乎一比一复刻《精疲力尽》剧组历时23天的拍摄过程。饰演戈达尔的法国演员纪尧姆·马贝克此前是职业摄影师,《新浪潮》是其银幕首秀。林克莱特选角看重心境与神态的契合,如同戈达尔因让-保罗·贝尔蒙多的体态认定其为街头混混的不二人选。《精疲力尽》女主演珍·茜宝由美国人佐伊·达奇饰演,二人法语口音的独特韵味为角色增添鲜活感。


黑白光影中的浪漫主义情书

《新浪潮》以与《精疲力尽》相同的画幅与色调演绎影史传奇:戈达尔追求“在大街上拍电影”,将摄影机置于手推车上,用布蒙好后缓缓前行,拍出珍·茜宝在大街上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经典推移镜头。当戈达尔灵感枯竭时,剧组成员在咖啡馆闲等开工;拍摄中的巧合与失误、运气与偶然,最终铸就这部新浪潮奠基之作。林克莱特以朴素现实主义手法重现浪漫主义影史,这无疑是一封写给戈达尔与法国新浪潮的情书。在电影面临危机的当下,《新浪潮》提醒观众:曾几何时,拍电影、看电影与爱电影,是如此美好的事。


导演访谈:捕捉戈达尔的革命性瞬间

Q:片中每个场景一般拍摄多少镜头?
A:一个(开玩笑)。我会尽可能多拍,从里到外全面展现。作为运动员出身的导演,我习惯未雨绸缪——比赛前需充分练习准备,创作亦需如此。

Q:戈达尔首次执导时虽是新手,却表现出极大自信,这令您惊讶吗?
A:必须表现得自信满满,我感同身受。当脑海中充满电影想法、拍电影欲望爆棚时,你会感到自己正在做革命性的事。尽管身边无人相信,仍需克服不安全感。自信需要时间积累,就像纪尧姆(马贝克)走进片场时自带神气气场,年轻气盛的自信或许正是角色所需。


Q:请谈谈影片的音乐选择。
A:我以“那个时代的人物会听什么音乐”为出发点,选择最酷的爵士乐作为线索。全片仅用一首摇滚乐《Hully Gully》(海滩男孩乐队演唱),增添滑稽可爱氛围。

Q:影片中的银幕噪点与划痕如何实现?
A:通过后期技术复刻1959年前后的电影形态。戛纳拍摄场景与历史影像资料结合,再经后期处理提升清晰度。黑白影像包容度高,后期技术可轻松营造50年代质感。


Q:影片中为何出现布列松等同期导演?
A:我读到《扒手》与《精疲力尽》剧组曾在街上相遇,便将这一细节融入影片。戈达尔曾提及布列松抱怨群演表现,而《扒手》中反复出现的赛马场与地铁群演脸庞,成为我选角的灵感来源。我们通过回忆录、访谈、纪录片与照片等丰富资料,结合相同摄影机与新闻报道,尽可能还原历史细节。虚构部分极少,更像一篇深度学术调研的硕士论文。


Q:您如何爱上电影?
A:20岁那年夏天,我本应打暑期工,却常独自看电影。置身影迷群体中,我们像怪咖般一天看三部回顾展影片。父亲曾带我去大学放映厅看《精疲力尽》,21岁的我当时并未看懂。几个月后重看并阅读相关书籍,我才开始理解戈达尔的创作。随后我运营电影俱乐部,策划17部戈达尔电影回顾展,在公寓与朋友反复观看,完成自我电影教育。


Q:法国新浪潮对您影响深远吗?
A:是的,还有新好莱坞。70年代好莱坞作品虽规模更大,但私人化的叙事风格与法国新浪潮一脉相承。我喜欢将不同阶段的电影史融合理解,至今仍认为法国新浪潮对我影响极大。



《新浪潮》完整报道请见《环球银幕》11月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