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是否曾思考过,在经济发展的长河中,下一个能够充当“蓄水池”角色的会是什么?是保障房、数字货币,还是股市?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充当这个蓄水池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属性。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它为何能成为过去的蓄水池?这背后离不开其独特的金融属性。房子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普遍性的大众需求。同时,它还具备保值增值的特性,且体量庞大、刚需高、流通性好。这些基础需求,很多商品都具备,比如盐、糖等日常消费品,甚至石油这样的战略资源。
然而,这些商品之所以未能成为蓄水池,关键在于它们缺少了一个核心要素——形成债务的能力。大家可能会问,需求量大、刚需、能流通,这些盐和石油不都具备吗?确实如此,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愿意为这些商品付出债务,这背后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
以房子为例,购房过程分为两部分:首付和贷款。首付往往集中释放了购房者10年左右的劳动剩余价值,即存款。而贷款,通常是30年,这意味着购房者提前预支了未来30年的劳动剩余价值。为什么大家愿意这样做?因为大家对房子的未来预期是高的,认为它未来会增值,会带来更好的生活。
因此,真正能形成蓄水池的,必须具备一个前提——能够形成债务。那么,为什么要形成债务呢?这背后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以背负30年贷款的中年人为例,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因为债务的压力,几乎失去了大部分选择的机会,只能兢兢业业、稳稳定定地工作。这就是债务的力量,它能够锁定人们的经济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撑。
对于大的经济结构而言,能够形成蓄水池的,必须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需要的,且愿意为它而背负债务的。这背后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未来有预期,认为这个东西未来会增值;二是觉得这个东西是稳定的,不会欺骗自己,至少是摸得着的,有背书的,有信任成本的。
具备这些条件之后,我们就可以思考,同时可以满足这些条件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股市,但我认为这不够精准。股市虽然流动性强、规模大,但核心逻辑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能否创造更多的债务。当然,这并不是说股市没有潜力,而是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什么才是未来经济蓄水池的真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