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桥小学因师生比例异常成为舆论焦点。这所位于拆迁村的老校,在全村整体搬迁后仍保留两栋建筑,全校22名学生配备23名教师的配置引发广泛猜测。更引人关注的是,该校在获得拆迁补偿后并未拆除,反而维持着教师编制,最终选择直接关闭。
一位在上海务工的老乡在跟帖中表达强烈不满:'上海的小学招不到学生宁愿关闭,也不让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这种做法太冷血。'她指出,大量务工人员背井离乡,孩子被迫成为留守儿童,若能将子女接来上海就读,既能解决教育问题,也能避免学校空置,堪称双赢。
这种观点并非个例。多位务工人员都表达过类似困惑:为何教育资源出现空置时,不能优先满足外来务工子女需求?他们普遍认为,既然本地生源不足,就应该开放给有需要的外地孩子。
但现实情况远比想象复杂。教育资源分配并非简单的'苹果分配'问题,而是与户籍制度、财政投入、城市规划深度绑定。上海基础教育资源主要由本地财政支撑,其服务对象天然指向具有上海户籍的适龄儿童。这就像县城学校不会随意接收外县学生,每个区域的教育系统都有其特定服务范围。
从城市管理角度看,若完全放开外来子女入学,上海将面临巨大压力。当前这座特大城市已有超过1500万外来人口,若将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纳入教育体系,现有学校容量、师资力量、基础设施都将不堪重负。这也是上海设定人口红线的重要考量因素。
理解务工人员渴望团聚的心情,但教育资源分配需要平衡多方利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更系统的政策设计,而非简单要求某个城市开放教育资源。这既涉及户籍制度改革,也需要完善异地就学保障机制,更需要全国层面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