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邓女士5个月大的女儿洛熙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心脏手术时意外离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据家属透露,洛熙此前被诊断为“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存在两个继发性孔洞,分别为3毫米和7毫米。医生建议尽早手术,并表示手术操作时间约2.5至3小时,术后缺口将永久性闭合且不会复发,手术费用约4万余元。
出于对医生的信任,邓女士和家人同意手术并办理了住院手续。然而,11月14日的手术过程远超预期:孩子8点进入手术室,9点25分开始手术,直至下午16点37分才结束,全程耗时7小时12分钟,孩子在手术室的总时长达8小时37分钟。最终,洛熙未能苏醒。

目前,宁波当地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但争议焦点集中在手术必要性及操作问题上。网友@刀客特张(医学专业人士)在分析病例后提出多项质疑:

1. 手术时机是否合理? 若患儿肺动脉压不高,且无严重肺炎或喂养困难,可延迟至年龄更大、体重更重时手术,以降低风险。非复杂性先心病无需严格限定在1周岁内或10公斤体重内完成。
2. 手术时长异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通常无需7小时,即使考虑置管困难等因素,仍属超长。患儿插管照片显示明显低氧血症,可能存在心源性休克。
3. 手术操作问题:患儿房缺包括中央型卵圆孔和无顶冠状静脉窦型。术后记录推测,无顶冠状静脉窦矫治可能出现问题,如补片尺寸不足、缝合过深导致肺静脉狭窄,进而引发肺高压、体循环缺血及凝血障碍。

4. 体外循环风险:患儿体外循环长达5个半小时,期间可能处于病理生理状态,导致灌注肺、体循环休克及凝血障碍,这是休克不治的根本原因。术者对无顶冠状静脉窦处理准备不足或技术不过关。
针对其他医生“血氧不足需紧急手术”的观点,@刀客特张反驳称,患儿超声显示左向右分流,主要影响为肺循环容量负荷增大,而非血氧问题。除非持续哭闹或特定动作,否则不会出现明显右向左分流。他建议精心喂养、避免感冒和哭闹,每3个月复查超声,待患儿年龄和体重增长后再手术,安全系数更高。
此外,他追问手术细节:体外循环降温幅度、停跳液使用次数、心肌及脑保护措施等。他强调,成人心脏手术长时间体外循环已属高危,何况5月龄婴儿。即使手术完成,心肌保护效果未知的体外循环也足以危及生命。
“术者在非预期深低温情况下让体外循环持续5个半小时,是导致悲剧的原罪。”@刀客特张呼吁,解决医患矛盾需直面问题,而非以“并发症”简单解释生命流逝。“如果孩子不做手术,至少不会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