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短剧分账模式崛起:长剧与短剧的界限或将被打破?

时间:2025-11-21 18:30:48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11月20日,红果短剧平台公布的首批演员分账数据引发行业热议。王凯沐与徐轸轸在《半熟老公》项目中分别获得150万和100万预估分账;至春禾在《你装纨绔,我装瞎,看谁能演》中的分账金额也突破百万。这些数据背后,是红果短剧自9月初推出的演员分账机制首次展现成果,标志着短剧行业收入模式迎来重大变革。

在该分账模式下,演员收入结构从固定片酬转变为“保底+全生命周期分账”,分账金额基于剧集在平台产生的总收入(包括广告、会员分成等)进行预估。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演员的收益上限,更将演员身份从“临时工”升级为“内容合伙人”,推动行业向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方向发展。

分账机制如何重构短剧行业生态

红果短剧的分账制度核心在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彻底打破了短剧行业传统的“一口价片酬”模式。平台根据演员产能、作品质量等综合因素定制个性化方案,使演员收入与作品市场表现直接挂钩。例如,主流平台红果短剧采用短平快模式,标准项目拍摄周期通常控制在7-15天,精品短剧约15-30天,而部分超低成本入门级短剧甚至可在3-7天内完成全流程。

理论上,演员一年最多可拍摄10-15部精品短剧,但实际中头部演员年拍量多为8-12部,需平衡拍摄强度与作品质量。分账收入因演员层级、作品表现差异显著:头部主角年入可达1000万-1500万,中腰部演员600万-1000万,新人或配角也能实现200万-450万收入。不过,分账有明确门槛(单剧播放量破100万),且演员收益需扣除服务费、税费及经纪分成,实际到手金额会显著缩水。

与传统短剧演员薪酬的梯度分布相比,分账模式显著提升了收益上限。例如,横店等产业聚集地的新人女主日薪仅1000-3000元,中腰部5000-8000元,头部演员日薪1.5万-3万元,超头部爆火演员可达3万-5万元(1万以上日薪仅为行业不足1%的顶尖从业者水平)。分账机制为群演和中特约演员提供了“片酬+长期收益”的双通道,但中特约分账收益占比偏低,群演仅少数爆款作品能获得分账。

对制作方而言,分账模式降低了高片酬风险,解决了“人戏难匹配”的困境。然而,短剧行业仍面临严峻挑战:赚钱的投资人不足10%,投流成本占充值流水的七到八成,制作方面临高投入低回报风险。此外,合规监管持续收紧,2024年全行业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超1200部,未备案或内容违规的作品将直接丧失分账资格。

演员行为模式的可喜转变

分账机制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演员积极性的显著提升。一位短剧制片人表示:“以前演员演戏就是个临时工,只想着赶紧把戏拍完。遇到艺德不高的演员,早上迟到晚上早退。”如今,分账政策使演员的收入与作品市场表现直接挂钩,促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角色打磨和剧集宣传。演员晓月分享道:“戏拍好了,我就能分账更多,我肯定想和导演一起多磨磨戏。拍完了配合宣传,多和观众聊聊角色。”

这种变化在《盛夏芬德拉》的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剧上线后,主演刘萧旭和郭宇欣积极参与后期的直播、专访、庆功宴等剧宣活动,最终实现45天分账1600万元的佳绩。演员从“打工人”到“内容合伙人”的身份转变,不仅是收入模式的变革,更是职业理念的重塑。这种转变让演员更加注重作品的长尾价值,形成自律意识,助推短剧向精品化发展。

长剧产业可以借鉴什么?

红果短剧的分账模式为长剧片的片酬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多个长视频平台负责人曾在不同场合表达重建片酬体系的愿景,绩效薪酬模式成为讨论焦点。传统长剧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高片酬与作品市场表现脱节:平台一方面痛恨演员的高价,一方面又很“迷信”他们的号召力,且因竞争关系无法共同行动制约片酬体系。

红果短剧的分账模式展示了一条可行路径:通过收益共享绑定演员与作品市场表现,重构产业链分配逻辑。这种模式将演员的回报与作品的实际市场表现挂钩,避免了“注水剧”和“天价片酬”的困境。长剧市场已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今年盈利的短集数剧不在少数,如《新生》《边水往事》等短集数剧跻身平台集均收入前列,证明优质内容不一定需要长篇幅才能实现商业成功。

有编剧指出,“短集数”并不自然等同于“精品化”,关键是要打破传统利益结构。红果的分账模式为长剧行业提供了启示:只有让收益回归内容价值本身,才能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长短剧界限模糊已成必然趋势

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演员正在转战短剧领域。《甄嬛传》中果郡王的扮演者李东学以总制片人、导演兼主演三重身份推出微短剧《怒刺》;凭借《爱情公寓》走红的娄艺潇在《我为将军解战袍》中尝试新赛道;甚至连74岁的刘晓庆也主演了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

明星“降维”拍摄短剧的背后,是短剧市场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潜力。《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全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报告》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

短剧“短、平、快”的特点,使其制作周期更短、投资回报更快。部分短剧最快1个月就能回款,这种高效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制作公司入局。对于演员而言,短剧提供了突破标签、尝试多元角色的机会。快节奏、强情节的短剧,能让他们更快地获得市场反馈和人气。一些在长剧中面临“戏路定型”或“资源瓶颈”的演员,可以在短剧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短剧向精品化发展,以及分账模式带来的收益提升,长剧演员转战短剧将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流动将进一步模糊长短剧的界限,推动视频内容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