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的午后,东海的风裹挟着潮湿的咸味,44岁的汤君年站在浦东高桥镇一片齐腰深的芦苇荡中,随手拨开挡眼的芦苇,回头对妻子徐枫说:“就是这块。”这句话将沉浸在沉思中的徐枫拉回现实。彼时的浦东没有今日的摩天大楼,只有零散的渔村和泥泞的塘埂,从南京西路驱车至此竟需三小时。同行中介听到报价后直摇头,暗想:谁会在这里砸几千万美元?

汤君年的魄力源于早年的闯荡。1948年生于上海的他,3岁随父迁居香港,17岁在铜锣湾跑供货单,18岁与兄长创立科达公司,靠墙纸、窗帘、沙发布生意跻身香港行业前五。赚到第一桶金后,他转战台湾市场,22岁成立汤臣公司,短短数年便让自家布料占据半壁江山,门店扩张速度甚至让账房先生算错账目。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押注浦东埋下伏笔。
生意场得意,人生却暗藏波折。1979年,台湾影坛当红女星徐枫因前夫伪造合同背负巨额债务,她逐一登门道歉还债,最后一次敲开的门后坐着汤君年。两人仅聊半小时,债务未谈拢,缘分却悄然萌芽。次年,香港半岛酒店外摆满三万朵玫瑰的“玫瑰婚礼”轰动全城,主角正是这对新人。婚后徐枫暂别影坛,三年内诞下两子——长子汤子嘉与次子汤珈铖。

小儿子汤珈铖出生后,徐枫重拾旧业,用丈夫提供的10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汤臣影业。1993年,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摘得金棕榈奖,制片人名单中赫然出现徐枫的名字。那年仅十岁的汤珈铖在后台既兴奋又拘谨,连打招呼都轻声细语。与哥哥的稳重不同,他性格外向灵动,童年常随剧组跑龙套,导演夸他“有观众缘”,但家庭因1997年金融风暴引发的诉讼陷入低气压,抑郁情绪悄然滋生。
风暴来临前,汤君年已将资金从港台抽离,全部投入浦东。3990万美元砸向高尔夫球场,随后陆续收购土地,打造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与别墅园区。尽管外界嘲讽“宁买浦西床,不买浦东房”,他仍坚信浦东潜力。十年后,陆家嘴天际线初现,汤臣集团成为最大赢家之一,汤君年获颁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被媒体誉为“浦东开发第一人”。

2001年,17岁的汤珈铖在美国读书时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休学。母亲徐枫陪他环游世界半年,旅途中他对投资产生兴趣,见到酒店便计算回报率,观察码头仓库的物流效率。汤君年察觉儿子的兴趣后,在他18岁生日当天递上董事委任书。少年董事兴奋得彻夜难眠,但次日父亲便扔来厚厚几摞文件,要求他“从第一行读到最后一行”。集团债务结构、项目估值、风险敞口等数据扑面而来,光环瞬间褪色。
2004年6月,汤君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在香港去世,年仅56岁。葬礼上,21岁的汤珈铖戴着墨镜站在灵堂门口,媒体镜头聚焦于他继承的133套上海房产与百亿身家,更因俊朗外表被贴上“国民老公”标签。面对巨额遗产,他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企业接班成为首要任务。2009年,汤臣集团调整战略,兄弟俩与专业团队梳理存量项目,将高端物业路线转向多元化布局,先后进军天津、苏州、重庆市场。为贴近一线,他们常穿便装巡查工地,工人误以为是监理,兄弟俩也不介意。业内评价:“汤臣变得更务实了。”
母亲徐枫多次催婚,汤珈铖总以“等公司更稳”回应。截至2023年,41岁的他仍未婚,却将精力投入医疗、文旅、科技园区等新领域。与父亲“一掷千金买荒地”的冒险不同,他更像“财务工程师”,严控杠杆、强调现金流,借助资本市场工具平衡风险。

抑郁症偶尔复发,汤珈铖坚持每周运动,高尔夫球场上常见他独自练习的身影。朋友调侃:“你家场子免费,练到老都行。”他笑而不答,抬手挥杆。这份笑容对外界是低调,对他而言却是坚持的象征。

如今,汤臣集团仍以浦东为大本营,项目遍及长三角,资产规模超千亿。老上海人谈浦东开发必提汤君年,新一代投资者聊家族传承则关注汤珈铖。父辈留下的不仅是133套房,更是一套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基因。当年父亲拨开芦苇时的笃定,如今儿子面对新兴领域的胆识,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时代在变,赌桌未移,筹码更重,结局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