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社评:《经济学人》不必为这份涉华民调而“惊讶”

时间:2025-11-21 18:05:17 来源:环球网资讯 作者:环球网资讯

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经济学人》近日公布的一项针对中美两国看法的全球民调“在西方引发震动”。这份民调对32国、3.2万人进行了关于“对中国和美国看法”的跨区域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去年,支持中国作为全球首选“领导力量”地位的受访者占比大幅提升11个百分点,调查涵盖的所有地区对该偏好均有所上升,其中也包括美国。《经济学人》直言“这或许是最令人惊讶的”。调查还发现,受访者越年轻,就越倾向于欢迎中国的领导力。民调的统计数字是严谨定量的,同时也反映出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治理能力、开放姿态和合作理念的判断。


图为中美国旗

其他机构的调查也与这一结果形成了相互印证。比如美国晨间咨询公司针对41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的全球净好感度为8.8,高于美国的-1.5。环球时报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针对46个国家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国外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评价为“好”,中立态度为三成多,而且年轻群体对中国有更大兴趣、更好印象、更高热情、更强认同。这一系列的调查结果,共同勾勒出中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稳步上升的清晰轨迹。

在各类全球民调中,有两大趋势愈发突出。一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更高;二是年轻群体对华好感度普遍更高。这背后的支撑是中国向世界持续提供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大全球倡议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为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帮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成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年轻人给中国打出了更高的印象分,预示着中国全球形象向好的趋势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社会主体,他们对“酷中国”的发展模式、创新能力、文化魅力有着更为开放和积极的认知。拉布布、TikTok、《黑神话:悟空》等中国潮在海外受到热捧,越来越多外国朋友“说来就来”,这种双向奔赴,将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多重挑战的今天,中国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世界注入了确定性。中国着眼长远的规划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某些西方国家短视化、碎片化的政治运作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治国理政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证明了一个国家能够立足自身文明传统与现实国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让众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全新的可能性。

同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伴随战争与扩张不同,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发展理念,在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促成地区冲突各方对话,这些实际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确实是动荡变革中的稳定力量。在国际上,中国始终坚持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与发达国家交往时,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时,中国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尤其受到广泛称赞与欢迎。这种交往方式让更多国家感受到尊严与平等,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将中国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国际上仍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全球“涨粉”的事实进行不实指责和恶意诋毁,这或许是《经济学人》感到“惊讶”的原因之一。但正如这些民调所显示的,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脚踏实地的发展进步、始终如一的和平外交、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正在并且必将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与支持。

延伸阅读

拜登"爱将":特朗普的失误 让中国如今与美国平起平坐

拜登“爱将”杜如松(RushDoshi),又发文蛐蛐特朗普了。当地时间11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登了这位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的署名文章。

在文中,杜如松将10月中美元首釜山会晤,描述为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转折点”。他认为,此次会晤的核心意义,并非双方达成阶段性“停火”、为贸易争端按下“暂停键”,而是中国展现了有效抵御并反击美国经济压力的能力,“这清晰表明,中国如今已具备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实力(canstanduptoAmericanow)。”

“通往釜山之路,始于特朗普毫无必要的挑衅。”杜如松批评称,特朗普在既未评估美国自身脆弱性、也未夯实本国供应链的情况下,鲁莽重启对华关税战,最终被筹备多年、早有“备战”的中国痛击反制。无奈之下,特朗普不得不收敛虚张声势的姿态,改口降调,并做出包括降低关税在内的多项让步。

“冬季入侵俄罗斯是不明智的,这是许多军事将领付出惨重代价后才领悟的古老教训,”文章写道,“其经济层面的对应原则如今同样明晰:在尚未消除自身脆弱性前,就对最关键进口品的主要供应国发动贸易战,实属不智之举。”


当地时间11月16日,贝森特声称,希望在感恩节之前与中国敲定保障稀土供应的协议。他同时威胁称倘若中方“变卦”,美国有诸多报复手段(美媒视频截图)

在杜如松看来,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失误产生的涟漪效应将远远超出贸易范畴:他不仅向最大对手中国暴露了美国战略决心的局限性,让美国处境较贸易战前更为被动,还让美国盟友对华盛顿履行承诺的能力产生更多担忧和怀疑。

反观中国,不仅顶住了美国全方位经济施压,更凭借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尤其是稀土矿物与磁体领域,以更具威慑力的反制措施成功反击。

杜如松担忧,在亲身证明反制手段行之有效后,中方在台湾及其他议题上会获得更多制衡美国的底气,“毕竟中国还掌握着其他‘命门’,包括对抗生素等数十种关键药物的医药原料生产主导权。”

更让他如坐针毡的是,这一历史性转折恰好发生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他指的是,拜登政府于2022年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划定的“决定性十年”概念。

这份系统性阐述美国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将2020至2030年定义为国际秩序转型的“决定性十年”,并将中国定位为“唯一既有意图又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

美方认为,这十年将决定美国能否避免在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落后于中国。但特朗普反复无常的对华政策已打乱了这一布局。


杜如松认为特朗普误将政治作秀当作战略谋划,最终在与中国的较量中落于下风(资料图/新华社)

“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要明确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开始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确切时点,他们或许会将其追溯至特朗普轻率发起的贸易战的结局。”杜如松写道。

文章总结称,特朗普误将政治作秀当作战略谋划,最终在与中国的较量中落于下风。究其原因,构建并运用国家力量是极为严肃的事,绝非虚张声势就能奏效,它需要耐心、韧性、周密规划,更需要懂得何时出手、何时收手的克制。

杜如松指出,中国早在自身实力不足时便深谙此道,数十年来韬光养晦、稳步积蓄力量,“而特朗普轻率地将美国霸权地位视为理所当然,直到最近才迟迟领悟这一道理”。

特朗普上台以来,杜如松和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曾多次联名发文“教特朗普政府做事”。两人反复挑唆,华盛顿必须发挥“盟友优势”,联合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整合各方经济、技术与军事力量,以此对冲中国的规模优势。否则下个世纪或将由中国主导,而美国则会走向萎缩与孤立。


图为坎贝尔(左)和杜如松(右)

尽管美方屡屡渲染中美竞争,炒作所谓中国带来的挑战,但中方多次强调,渲染竞争有百弊而无一利,寻求合作是必需而不是选择。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时表示,中美关系牵动世界的走向,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长远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王毅指出,前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再次出现波折。通过吉隆坡经贸会谈,双方澄清了立场,增进了理解,就对等解决当前紧迫的经贸问题达成框架共识。这再次证明,只要双方不折不扣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秉承平等、尊重、互惠精神,坚持通过对话化解矛盾,摒弃动辄施压的做法,就有可能推动两国关系稳下来、向前走。希望双方相向而行,为中美高层互动做好准备,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