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件:一名仅5个月大的女婴洛熙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心脏手术时意外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据家属邓女士透露,洛熙此前被诊断为“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存在两个继发性孔洞,分别为3毫米和7毫米,医生建议尽早手术以避免病情恶化。
手术前,医生向家属承诺手术操作时间约为2.5至3小时,术后缺口将永久闭合且不会复发,费用预计4万余元。基于对医疗团队的信任,邓女士及家人同意手术并迅速办理了住院手续。然而,手术过程远超预期:11月14日8点,洛熙被推进手术室,9点25分正式开始手术,直至下午16点37分才结束,全程耗时7小时12分钟,加上术前准备,孩子在手术室内共停留8小时37分钟。遗憾的是,洛熙再未醒来。

事件发生后,宁波当地已成立专项调查组介入调查,但争议焦点迅速转向:洛熙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急迫地接受手术?

医疗领域专业人士@刀客特张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从多个角度质疑手术决策的合理性。他指出,若超声参数准确,且患儿未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肺炎或喂养困难,完全可等待孩子年龄稍长、体重增加后再行手术。他强调:“非复杂性先心病无需在1周岁内或体重10公斤以下强行手术,风险与获益需谨慎权衡。”

针对手术时长异常的问题,@刀客特张分析称,7小时的手术时间对于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而言极不寻常,即便考虑动静脉置管困难等因素,也难以解释。他进一步推测,患儿术中可能已出现心源性休克,且无顶冠状静脉窦的手术处理可能存在失误,如补片尺寸不足、缝合过深或穿孔,导致右下肺静脉开口狭窄,进而引发肺血淤滞、体循环缺血及人为性肺高压。
“体外循环持续5个半小时,期间患儿长期处于病理生理状态,导致灌注肺、体循环休克及凝血障碍,这是休克不治的直接原因。”@刀客特张直言,“术者对无顶冠状静脉窦的处理显然准备不足或技术不过关。”
对于另一位医生“血氧不足需紧急手术”的观点,@刀客特张反驳称,根据超声显示的三尖瓣反流压差,患儿肺动脉压并不高,手术时机并非紧迫。他建议,此类患儿应精心喂养、避免感冒与哭闹,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待年龄与体重增长后再手术,安全系数将大幅提升。
他进一步追问手术细节:“5个半小时的体外循环,降温至多少度?灌了几次停跳液?心肌与脑保护措施如何?成人心脏手术如此长时间的体外循环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何况一名5月龄婴儿?即便手术完成,心肌保护效果未知的体外循环也足以让患儿命悬一线。”
“术者在非预期未深低温的情况下让体外循环持续5个半小时,这是原罪。”@刀客特张强调,“解决医患矛盾不是替同行掩饰,而是应从自身找原因,吸取教训。毕竟,如果孩子不做手术,至少不会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