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短剧分账新模式:长、短剧融合的转折点?

时间:2025-11-21 22:23:59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11月20日,红果短剧平台公布的首批演员分账数据引发行业震动。王凯沐、徐轸轸在《半熟老公》项目中分账金额预计达150万和100万,至春禾在《你装纨绔,我装瞎,看谁能演》中分账同样突破百万。这一数据背后,是红果短剧自9月初推出的演员分账机制首次释放红利——演员收入从固定片酬转向“保底+全生命周期分账”,收入上限与作品市场表现直接挂钩,身份从“临时工”升级为“内容合伙人”。

分账机制重构行业生态:风险共担下的收益革命

红果短剧的分账制度核心在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彻底打破传统短剧“一口价片酬”模式。平台根据演员产能、作品质量等定制个性化方案,分账金额基于剧集广告收入、会员分成等总收入预估。例如,头部短剧演员年收入可达1000万-1500万元,中腰部演员600万-1000万元,新人或配角在“高产能+高爆款率”下也能实现200万-450万元收入。但需注意,分账门槛为单剧播放量破100万,且需扣除服务费、税费及经纪分成,实际到手金额会大幅缩水。

对比传统短剧薪酬体系,分账模式显著提升了演员收益上限。横店等产业聚集地新人女主日薪仅1000-3000元,头部演员日薪1.5万-3万元,而分账机制下,即使是群演和中特约演员也能通过“片酬+长期收益”双通道获利。对制作方而言,分账模式降低了高片酬风险,解决了“人戏难匹配”的困境,但行业仍面临投流成本高企(占充值流水七到八成)、盈利投资人不足10%等挑战。此外,2024年全行业累计下架违规微短剧超1200部,合规监管持续收紧,未备案或内容违规作品将直接丧失分账资格。

演员行为模式转型:从“打工人”到“内容合伙人”

分账机制最直观的影响是演员积极性的提升。一位短剧制片人透露:“过去演员只想着赶紧拍完,艺德差的甚至迟到早退;现在收入与作品表现绑定,演员主动参与角色打磨和剧集宣传。”例如,《盛夏芬德拉》主演刘萧旭、郭宇欣通过积极参与直播、专访等宣传活动,实现45天分账1600万元。演员晓月也表示:“戏拍好了分账更多,我愿意和导演多磨戏,配合宣传。”


这种身份转变不仅是收入模式的变革,更是职业理念的重塑。演员开始注重作品的长尾价值,形成自律意识,推动短剧向精品化发展。例如,李东学(《甄嬛传》果郡王扮演者)以总制片人、导演兼主演身份推出微短剧《怒刺》,娄艺潇(《爱情公寓》主演)在《我为将军解战袍》中尝试新赛道,甚至74岁的刘晓庆也主演了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

长剧产业启示:分账模式能否破解高片酬困局?

红果短剧的分账模式为长剧片酬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传统长剧长期面临演员高片酬与作品市场表现脱节的困境:平台既痛恨高价片酬,又依赖演员号召力,且因竞争关系难以统一制约。红果模式通过收益共享绑定演员与作品表现,重构产业链分配逻辑,避免“注水剧”和“天价片酬”。例如,今年盈利的短集数剧《新生》《边水往事》等,证明优质内容无需长篇幅即可实现商业成功。

编剧指出,“短集数”不等于“精品化”,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利益结构。红果模式启示长剧行业:只有让收益回归内容价值本身,才能推动良性发展。例如,部分长视频平台已开始探索绩效薪酬模式,但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长短剧融合加速:行业边界模糊成必然趋势

短剧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吸引传统影视演员加速入局。《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占网民的52.4%,市场规模攀升至505亿元,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2027年突破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2%。短剧“短、平、快”的特点使其制作周期更短、投资回报更快,部分项目最快1个月即可回款,高效商业模式吸引大量资本和制作公司涌入。

对演员而言,短剧提供了突破标签、尝试多元角色的机会。快节奏、强情节的短剧能更快获得市场反馈和人气,帮助长剧演员突破“戏路定型”或“资源瓶颈”。随着短剧精品化发展和分账模式收益提升,长剧演员转战短剧将成为趋势,进一步模糊长短剧界限,推动视频内容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