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贝餐饮集团因公关策略引发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质疑其公关团队的专业性。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公关能力不足,而是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权力博弈。
当西贝事件持续发酵时,公众普遍认为其公关团队应采取更稳妥的危机处理方式。但通过分析企业高层后续的公开表态可以发现,真正主导应对策略的并非公关部门,而是企业决策者本人。这种“老板直接下场”的现象,暴露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治理结构问题。
多位资深公关从业者透露,在超过70%的民营企业中,公关部门仅承担信息传递功能,核心决策权始终掌握在创始人或CEO手中。这种结构导致专业建议常被个人意志取代,正如某快消品牌公关总监所言:“我们提出的方案就像菜单,老板点哪个我们做哪个,不点就只能看着。”
企业公关的实际工作状态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光鲜。根据猎聘网2025年发布的《公关行业职场生态报告》,68%的从业者认为“向上管理”比对外沟通更重要。这种认知源于企业特殊的考核机制——公关效果评估权通常掌握在决策层手中。
“让老板满意”成为首要工作准则,这导致出现奇特现象:某互联网公司公关在危机中坚持专业判断,最终因“态度问题”被调岗;而另一家企业的公关总监通过精准把握老板情绪,成功化解三次重大危机。这种对比印证了职场现实——专业能力是基础,定位认知是关键。
当企业面临公关危机时,专业团队通常会制定多套应对方案,但最终执行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某汽车品牌危机处理案例显示,公关部提出的“快速道歉+补偿”方案被否决,转而采用“强调技术优势”策略,结果导致舆论进一步恶化。
这种决策悖论造成双重困境:若按专业建议执行,成功属于决策者,失败则由执行层背锅;若遵循个人意志,无论结果如何执行层都难辞其咎。某餐饮集团公关经理自嘲:“我们就像消防员,火是老板点的,灭火器在我们手里,但用水还是用沙得听老板的。”
当危机升级到不可控阶段,企业往往会启动“弃车保帅”机制。2025年企业危机管理白皮书显示,34%的案例中出现将执行层推向前台承担责任的情况。这种做法虽然短期能转移公众视线,但长期来看会严重损害企业信誉。
图片源自网络
某教育机构危机处理案例极具代表性:当“退费难”问题爆发时,公关总监按决策层要求发布“技术升级导致延迟”的声明,结果引发更大质疑。最终该总监被解职,而决策层通过“严肃处理相关人员”的表态成功脱身。这种操作模式正在成为某些企业的标准危机应对流程。
面对这种畸形生态,行业开始出现变革迹象。部分领先企业尝试建立“决策-执行”分离机制,如某科技公司设立独立的公关决策委员会,由专业人士与业务部门共同制定策略。这种模式虽然推进缓慢,但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从业者而言,认知升级成为生存关键。需要明确:公关的价值不在于改变决策者,而在于在既有框架内最大化专业价值。正如某4A公司负责人所言:“好的公关不是阻止老板犯错,而是让错误看起来像必然选择。”
这场关于西贝公关的讨论,实质上揭示了中国企业现代化治理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当职业经理人制度尚未完善,当决策权与执行权难以分离,公关人员注定要在专业理想与职场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平衡的艺术,或许正是当代职场最真实的生存哲学。
作者: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