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王存同教授的一项研究引发学术界激烈讨论。该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为支撑,对全球139个国家115,387例成年男性(18-65岁)的生殖器尺寸与智商(IQ)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疲软状态下阴茎长度与IQ呈显著负相关"的结论。这一研究结果虽于2021年发表于北京大学期刊网,但近期被重新审视后引发多重争议。
研究核心发现与争议焦点
研究团队在控制人均GDP、教育支出、日均气温等变量后,声称发现蒙古人种在智商排名中位居首位(IQ排序: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混血>美洲印第安人>黑人),而生殖器尺寸则呈现完全相反的排序。具体数据显示,中国人(属蒙古人种)疲软状态下平均长度为7.1±1.5cm,勃起状态下为12.9±1.2cm。这种将复杂人种特征简化为线性排序的研究方式,被批评为"十九世纪颅相学的现代翻版"。
<
方法论缺陷引发学术质疑
学术界对该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三大核心质疑:
学术伦理与期刊审慎性争议
该研究引发对三个关键问题的反思:
研究背后的学术生态观察
有评论指出,该研究完美演绎了"垃圾进垃圾出"的数据陷阱:不同国家IQ测试的文化适应性、样本采集标准等根本性问题被轻描淡写,11万余个数据点仿佛出自同一实验室的标准化测量。这种将复杂社会现象简化为生物决定论的研究范式,不仅缺乏学术价值,更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论文发表的完整链条,暴露出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项目导向"倾向。当学术研究异化为职称晋升的工具,当敏感议题成为获取经费的捷径,学术伦理的底线便面临严峻挑战。这场争议或许正是中国学术界深化改革、重建公信力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