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赵志疆
近日,韩国知名女演员全智贤主演的电视剧《暴风圈》因涉嫌“辱华”内容,在中国互联网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这场争议不仅导致全智贤代言的多个国际品牌迅速采取切割行动,撤下相关广告和宣传物料,更在中国观众中激起了强烈的抵制情绪。
全智贤,这位曾因《我的野蛮女友》而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韩国女星,如今却因《暴风圈》中的一些不当台词和情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豆瓣平台上,超过70%的观众对该剧给出了低分评价,而在微博上,“抵制全智贤”的话题更是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数以亿计。无数中国网友纷纷发声:“辱华艺人不应被中国市场接纳。”
面对如此强烈的抵制声浪,尽管有部分粉丝试图为全智贤辩护,但更多人认为,作为在中国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大量粉丝的公众人物,全智贤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中国观众的冒犯。更令中国网友感到无法接受的是,面对汹涌的舆论,全智贤方面却始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被解读为一种傲慢的态度,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这样的‘野蛮女友’,大家不需要!”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声。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更是一种消费理性的体现——你不尊重我,我凭什么为你买单?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与全智贤有代言合作的国际品牌也相继做出了反应。这些企业的敏锐嗅觉和迅速动作,无疑是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毕竟,没有哪个企业会愿意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
此次事件,无疑给全智贤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如果艺人逾越内容红线,触碰行为底线,终将引火上身、自食其果。而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舶来品”,似乎隐约透露出“文化入侵”的倾向。这些作品往往将商业利益与政治偏见相捆绑,把文化产品当作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
中国网友此次自发抵制涉嫌“辱华”的《暴风圈》,不仅彰显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更旗帜鲜明地亮明了态度:文化交流容不得傲慢与偏见。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产品的流通应当以平等对话为前提,以尊重事实为底线。任何试图通过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都将遭到中国观众的坚决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