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悬疑剧创新探索:总制片人谈纯爱元素融入与人性表达

时间:2025-09-24 03:09:17 来源:刺猬公社 作者:刺猬公社

当一个爆款剧大厂制片人,选择“单打独斗”后,会如何玩转悬疑剧?

文 | 爱捞

编 | 陈梅希

爱奇艺迷雾剧场出品的悬疑剧《目之所及》,虽未达到站内热度值8000的预期,但今年九月仍留下了诸多名场面。从最出圈的烟花戏份,到“罗晋反差”“三体两代叶文洁联动”等话题,都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回忆起拍摄时的重庆盛夏,总制片人巫天旭记忆犹新。老戏骨们在现场为角色注入了深厚的“价值立场”,使得演员们的演技备受好评。特别是主角们在监狱见面的戏份,让巫天旭自己都泪流满面,但最终还是狠心删除了这一段。此外,焦虑地等待涨水水位为男女主分别的戏份做铺垫,以及播出后翻看观众评价并反思,都成为了巫天旭难忘的经历。

从腾讯视频出身的巫天旭,通过这部剧跳出了平台制片人的“数据思维”,转而深入影视领域,关注更具体的人和事,努力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取舍”。

来到第五年,迷雾剧场依然在悬疑领域深耕人性的表达。然而,并非所有剧集都能获得高热度。市场是否饱和?悬疑剧还能给观众带来什么?节奏与内容该如何取舍,才能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相匹配?

《目之所及》是巫天旭沉下心来的个人答卷,也反映了诸多内容从业者的共同困惑和思考。

“真正做内容时,项目书上的创新点往往只是切入点。好剧永远都是立人物、讲故事、讲情感。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巫天旭如是说。



思考一:在悬疑剧中找“亲情抓手”

尽管《目之所及》的热度未达预期,且内容上有一些遗憾,但总制片人巫天旭仍从中获得了诸多正反馈。其中之一,便是内容创作者对现实主义的关照,依然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只是市场在变,共鸣的方向也在变化。

在腾讯视频做制片人时,巫天旭曾负责《沙海》《余生,请多指教》等项目。在《余生,请多指教》的影视化过程中,他并未简单呈现男女主的爱情戏份,而是丰富了女主与父亲之间的亲情线,使得男女主在这条线的辅助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并最终相爱。

女主角杨紫的妈妈看完剧本后很感动,并推荐给了杨紫。因为核心卖点不同,杨紫在演完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后,又接了《余生,请多指教》。

一个好的剧本,能找到好的演员;好的演员通过精彩的演绎,再带给观众最深的动容。这是巫天旭从那部剧中获得的独特体会。跳出平台自己做影视公司后,他也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到底。

和《余生,请多指教》一样,来到悬疑赛道后,巫天旭并未急于用题材将内容分门别类,而是想做出一些区别于大多数悬疑剧的内容。


“这两年的悬疑剧好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大家都试图通过加强刺激或用大尺度方式吸引观众,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悬疑剧最终探讨的,还是人性的表达。”巫天旭认为。

《目之所及》中没有太强的推理概念,而是用人性交织出一张悬疑的网。从家暴、复仇、双胞胎、父母作案、全员恶人等人物的推进,将案件的悬念拉满。最终的落点也很简单,依然是最能获得东亚观众共鸣的亲情线。

原著小说中关于母女线的讨论并不多,却很打动巫天旭。影视化后,《目之所及》中塑造了四个完全不一样的母亲形象,男女主、女配以及女警察周密都有完整的亲子关系去反哺人物性格及命运。

“都说母爱是无私的,但无私是不是正确的爱?我们都想去探讨。”巫天旭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陈瑾(饰演沈静)的经纪人看过剧本后,对母女线的展现也十分动容。

在剧中有一场戏是女主角曲桐和女配角郝美丽发生争执后,妈妈为自己说话。走出校门时,曲桐很想对妈妈的信任说一声感谢,迎来的却是一个严厉的巴掌。陈瑾经纪人看完这场戏后,一下子哭了,她很能和剧中的女儿共情。

母女线的改编,既是《目之所及》的起点,也是整部剧的抓手。“我自己比较喜欢看社会新闻,里面经常可以看到极端的父女父子关系导致的一些悲剧。家庭关系确实是我们一生未解的难题。”巫天旭说。


思考二:创新并不是人设的猎奇

《目之所及》的原著来自豆瓣阅读的《盲目》。对于巫天旭来说,豆瓣阅读的小说在创意和框架方面做得很吸引人。比如《盲目》中,在杀人现场,一个盲人如何镇定自若地“偷天换日”,是剧中的强悬念。

盲人视角在悬疑剧中很少见。如果一个主角是盲人,那么就会像《闻香识女人》一样,在听觉、嗅觉以及视觉的呈现上,给观众带来许多新鲜感。这样的创新内容,巫天旭很想去呈现。

可延展的内容也很多。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团队反复探讨,在原始的剧本逻辑里为盲人苏牧心虚构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让一个灰扑扑的角色看起来更“色彩缤纷”一些。但最终大家一致觉得,这样的“创新”显得过度用力,甚至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于是只能克制地删掉。

盲人视角+双胞胎设定+亲情抓手,并不是《目之所及》的全部。

以前通过职业进行人设创新的捷径,如今已经失效。但面临吃过细糠的观众,内容创作者还是要创新。对巫天旭来说,这一点共识没有变,只是对于创新的思考或许要更深入。就像男主角的盲人设定一样,起初很吸引人,但如何让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就得靠扎实的内容创作和内在的关系逻辑。

创新不应该只限于人物关系,真正吸引观众沉浸追剧的,还是内在的情感关系创新。


《目之所及》有一个出圈片段:苏牧心决定牺牲自己为女主一家“顶罪”之后,告诉女主:“看到烟花,你就自由了。”这既是男女主互相救赎的高潮,也成了剧中一个标志性内容——悬疑剧中鲜少能看到的纯爱。

“我们当时在想,能不能在迷雾剧场中换一个角度试一试,让观众一开始以为看到的是悬疑剧,最后看到的却是一个纯爱剧,或者其它能够冲击感官的东西。”巫天旭说。

在悬疑剧里做“纯爱”,对巫天旭来说是一场“危险实验”。因为剧中的演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派,而剧情也并非是大家印象里的高甜名场面的制作逻辑。“毕竟我们全篇没有接过一次吻,如何让观众去感受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浓度和深度,就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到底怎样的感情才能够打动人。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巫天旭觉得至少证明自己的路子没有错,也算是在迷雾剧场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悬疑中走纯爱,依然可以走通。

“无论是悬疑、古偶、现实题材,几乎所有的职业和人物关系,大家都用过了。现在很难再想到一个特别标新立异的职业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那么我们到底要靠怎样的东西去创新?”巫天旭的答案是“塑造一种新的情感关系”,让观众既能有共鸣去讨论,也有留白去解读。

“我觉得这是《目之所及》的优势之一,它的创新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情感共鸣。这也解释了,每年那么多古装戏,很多人物关系题材都挺类似,但为什么有的剧就能爆,有的剧不能爆?因为内在的情感表达不一样,爆款一定是让观众爽到、伤到、感动到、笑到了。标新立异如果走偏,观众是不会买单的。

新鲜的人物设定,吸引观众;但内在的情感创新,留下观众。让巫天旭欣慰的是,《目之所及》的观众留存率很高。平台告诉他,只要观众看进去,弃剧的人很少。


思考三:一直爽就可以了吗?

扭曲的妈、沉默的爸、家暴的丈夫、逼疯的女儿,《目之所及》几乎集齐了中式家庭的恐怖元素。

但悬疑剧给了巫天旭一个“去标签化表达”的空间,这也恰恰是长剧的魅力所在,让看似脸谱化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呈现;而看似悲情化的表达,也可以有自己高低起伏的情绪节奏。

“从剧本创作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我们一直在探讨说,观众是不是需要一种偏爽感的节奏以达到解压的目的。如果我们呈现的过于悲情,给大家一种故事过苦的观感,会不会就没人想看了?”

短剧热的背景下,主创团队不得不在节奏、情绪、内容之间做更多的平衡。

做完前十集的剧本后,主创团队就全部推翻了。在原始剧本中,第一集就是杀人(也就是剧集中第六集的高潮),但按照这种“爽感”思路做到第十集之后,逻辑上的问题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此时团队又面临一个问题:选择爽感强热度高的内容,还是选择逻辑扎实但爽感稍逊的内容?

“当时我有一些犹豫,因为作为从平台出来的制片人,在内容上更关注前几集对用户的吸引度,它几乎决定后续内容裂变口碑的最大程度。至于最后几集有没有那么好,可能只影响口碑和评分,但不会影响实际播放。”


经过和导演的长谈,两人最终达成共识:即便剧本需要重新写,时间会延长,演员工作会变化,变量因素增加,但还是希望做一部整体性较好的作品。尽管播出效果可能没有上一版好,但是逻辑自洽,拿出去也不丢人。

坚定口碑的决心拍完后,短剧彻底火了。各大平台的从业者都在跟巫天旭聊短剧趋势,建议他改变一些过往做长剧的思路和想法。团队也花了许多时间研究短视频,并在剧中做了删减和修改,尽可能适应观众的审美变化:创作者既需要呈现长剧极致的人物关系与牢不可破的逻辑关系,尊重戏剧的基本创作规律,同时也要带一点短剧的节奏感。

于是,《目之所及》在剪辑阶段也经历了大量的删减取舍。比如大量的心理细节以及警察周密的成长线。

“我们这个戏很多心理节奏是通过演员微表情呈现的,但后来观看的时候会发现有一点慢,该舍弃的就舍弃了,包括警察探案部分也做了删减。我们会觉得放太多警察的成长叙事有些破坏节奏,但最后却导致观众不理解人物动机。这一点我一直很想跟余男老师(警察周密的饰演者)说抱歉,她为我们这个戏整整等了十个月。”

《目之所及》最终素材量远远大于剧集呈现的内容。通过这部剧,巫天旭也在学习如何在市场的变化中把长剧做得更好:要会下钩子,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要表达清楚,但也要学会为观众留下解读空间;要有数据分析,但也需要自我的坚持。

在巫天旭看来,饱和的是同质化的内容,观众永远需要好内容。他要做的,就是不埋怨环境,专注做内容。这也是在平台他学到的重要道理。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