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731》电影争议与票房双突破:13亿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9-24 10:06:42 来源:新民周刊 作者:新民周刊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影在银幕上并不多见。自千禧年以来,仅有《东京审判》《南京!南京!》《赛德克·巴莱》《金陵十三钗》《痞子戏子厨子》《八佰》等几部作品,数量确实有限。

文 |牧群


编者按

9月18日,一部备受瞩目的抗日题材电影《731》上映后,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影片不仅争议不断,票房更是火速攀升,一举突破13亿元大关,成为暑期档后又一高票房力作。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魅力,又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影评人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731》电影海报

在观影完赵林山导演的《731》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又翻出了牟敦沛导演的《黑太阳731》和高群书的《东京审判》进行重温。这三部影片,都以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牟敦沛导演的《黑太阳731》

《731》与《黑太阳731》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部影片都设计了越狱桥段,且都出现了小男孩的角色,野外实验的美术场景也颇为相似,都是绑缚十字架,一度给人以逃出生天的期许,但最终却无一生还。然而,两部影片在视角和风格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731》以姜武饰演的“马路大”视角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他的眼睛窥探“731”部队活人实验的暴行。而《黑太阳731》则以初来乍到的日本少年班视角展开,越狱情节一笔带过,残暴的人体实验则通过石川等日本少年的视角来呈现。


《黑太阳731》剧照

除了视角的不同,两部影片在风格上也大相径庭。《黑太阳731》晦暗写实,惨不忍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恐怖的时代。而《731》则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美术场景给人明亮不实的幻觉,似乎有意间离残酷的现实。此外,两部影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731》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模糊不清,甚至在火车上,戏法三人组还愉悦地为日本人表演。而牟敦沛的《黑太阳731》则开宗明义,上来就是衣衫褴褛的中国小孩,宁遭毒打也不吃日本少年嗟来之食,仇日之心溢于言表。


《731》由姜武主演

《731》在上映前就备受期待,预售票房迅速破亿。头两天工作日票房更是直抵6亿,可见观众对这一血泪题材的关注度之高。然而,与此同时,影片也遭遇了不小的批评声浪。批评主要有两类,一类给出差评,甚至直呼烂片;另一类则认为此类题材消费苦难,投机赚钱。


《731》剧照

关于消费苦难或投机赚钱的批评,其实并不完全站得住脚。一来,电影除了具有价值宣导的功能外,也是具有娱乐属性的消费品,甚至是情绪价值的兑换券。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获得情感的释放。二来,哪怕是艺术片也有成本核算,就算不求票房回收,也要在奖项等无形价值中图谋更多。毕竟,电影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制片方也需要通过票房来回收成本并获得利润。

电影创作并不是说苦难题材就不能拍。二战时犹太人在集中营的苦难,就涌现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伯德街小岛》《安妮日记》《黑暗弥漫》等数十部经典电影。从德国人视角反思的也有《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五月的四天》《西线无战事》等。其他反战题材更多,光是硫磺岛一战,伊斯特伍德就分别从日本人和美国人视角拍过《硫磺岛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这些电影都以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海报

回到我们的抗战题材电影,千禧年以来确实作品不多。但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制片方和导演的心血和汗水。关于《731》的批评,大多还是诚恳的。有观众吐槽,如此严肃的惨痛历史拍成戏谑风格,让人眉头紧锁如坐针毡。也有观众指出,题材是好的,但故事情节拍得不明所以。还有豆瓣给出两星的观众表示,两颗星给题材,故事真的没讲好。


《731》剧照

导演在《731》中走了一条脱离现实的风格化之路,最终陷于艺术水准的局限。不仅未达预期,反而成为观众阅读的障碍。倒不如《南京照相馆》从小处出发,老老实实贴地前行,更有到达率。毕竟,电影是给观众看的,需要符合观众的审美和认知习惯。


《731》走了一条风格化之路


广州一医生遭患者袭击受重伤,伤医事件为何屡禁不止?

紧张!德国、瑞典战机直接与俄机缠斗,会正面冲突吗?

新民一周 | 舰载航空新纪元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