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睿捷 通讯员 王敏 张全录
近日,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了一名特殊患者——年仅11岁的男孩小秦(化名),在连续两年的健康追踪管理后,被确诊为肺癌,成为该院今年确诊的最年轻肺癌患者。幸运的是,由于医生精准把握手术时机,小秦的肺癌已实现临床治愈。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当时9岁的小秦在一次胸部CT检查中,被发现左肺存在一处5毫米大小的肺结节。面对这一结果,武汉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专家刘小玉并未急于建议手术,而是根据结节的形态、大小等特征,结合小秦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了“观察等待”的健康管理方案,叮嘱一年后复查。
一年后,小秦如期复查,CT显示肺结节大小和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让医生和家属都稍稍松了口气。然而,今年上月底,当小秦再次来到医院复查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结节从5毫米增长至6毫米多一点,且形态出现了明显的不良改变:呈现混合磨玻璃形态、有血管穿行于结节、伴有明显的胸膜牵拉。这三个特征均指向肺癌的可能性。
发现这一情况后,刘小玉立即组织科室专家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尽管小秦年龄尚小,不属于肺癌高发人群,但影像学特征已明显指向肺癌,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这一决定得到了小秦妈妈的高度支持。
手术通过单孔胸腔镜微创方式进行,术中病理确认该结节为处于微浸润期的肺癌。刘小玉介绍,微浸润期是肺癌手术的最佳时期,此时肿瘤细胞虽已突破基底膜向周围肺组织浸润,但范围≤5毫米,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通过手术理论上可达到根治。
最终,手术顺利完成。经专家评估,小秦的肺癌已实现临床治愈。术后,医生了解到小秦及家人并无吸烟或吸二手烟的环境,但家族中有人曾因肺癌去世,属于有家族遗传因素的肺癌高危人群。
面对许多患者“发现肺结节为何不能第一时间切除”的疑问,刘小玉给出了详细解释。
首先,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统计显示,只有1%-5%的肺结节会在一段时间后发展成肺癌。因此,在结节性质无法明朗的情况下盲目实施手术切除,绝大多数患者会“白挨一刀”。
其次,即使肺结节有肺癌倾向,也并非越早手术越好。肺癌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初为原位癌,此时尚未突破基底膜,不具备侵袭和转移能力,已被移出“恶性肿瘤”分类。原位癌进一步发展进入微浸润期,此时通过手术可达到根治,被医学界公认为肺癌最佳干预期。
据悉,武汉市肺科医院早在2019年就率先成立了湖北省内第一个肺结节健康管理工作室。该工作室集合了呼吸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胸外科等7大学科专家,力求第一时间从肺结节中发现潜在的“肺癌”隐患,并根据科学程序和方法将其纳入健康管理,有效防范于未然。
工作室的成立,成功将肺癌防控的关口前移,为数以千计的肺癌患者在疾病早期实现了临床治愈。小秦的案例,正是这一创新实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