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沙漠种麦意外成功:治沙增产双突破,全球荒漠化治理新思路

时间:2025-09-24 22:03:24 来源:禾寒叙 作者:禾寒叙

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沙正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吞噬着这片土地。这里东、南、西三面环沙,90%的土地被流沙和沙丘覆盖,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被当地人称为'除了风就是沙,除了沙就是风'的不毛之地。更严峻的是,15万亩重度盐碱地横亘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土壤pH值接近9,传统作物根本无法存活。



2022年底,日照援疆指挥部做出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在沙漠边界建设示范田种植小麦。面对全国耕地红线的压力,他们决定在这片'地多人少水更少'的土地上'榨出最后一滴地力'。消息一出,质疑声四起——当地合作社早在2016年就尝试过浅层覆膜育草,结果幼苗刚露头就被风沙掩埋,连苜蓿都难以存活,更何况是小麦?有媒体记者私下吐槽:'这简直是拍脑袋决定,沙漠里种麦根本不可能!'



面对沙地'抓不住水、留不住肥'的难题,援疆团队开启了艰苦的探索。他们先从改土入手,每亩沙地倾倒两吨以上的牛粪、羊粪和腐殖土,撒上抗菌剂防止有机质发酵发热,再用草格固沙,铺设滴灌带。这套'沙地化妆术'就像给沙漠'骗'出了一层适合种植的表皮。灌溉系统采用以色列滴灌技术并升级,每隔一段距离安装水肥传感器,连接手机App,农户可以实时查看土壤水分、盐碱指标,实现'手机点水'。



新疆农科院推荐的'新冬20'小麦品种成为首选,这种早熟、丰产稳产的品种能适应干旱和盐碱环境。当地农户阿布都克里木笑着说:'以前种田靠眼力,现在靠算法。种地不下田,拿手机点水。'日照援疆指挥部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咨询了很多专家,预计亩产只能达到200公斤,没想到最终产量远超预期。为确保小麦安全过冬,他们还引进了保温剂,针对4月的沙尘大风天气,提前在12月架设防风固沙网。智慧农机、卫星定位、遥感监测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让沙漠种麦从'靠天吃饭'变成了'靠技术吃饭'。



意外之喜:种麦治沙

种麦两年后,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惊喜不已——地下水监测显示,试验田的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农业大学专家研究发现,牛粪腐化过程中的腐殖酸中和了土壤中的碳酸钠和氯化钠,滴灌时携带的微量酸性元素调节了pH值。小麦根部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带走部分盐分,麦秆翻地后形成的腐殖层加速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这一发现让传统的盐碱地治理方法相形见绌。



过去治理盐碱地要么靠反复淡水冲洗,要么整片撂荒,如今却能通过种麦'顺手牵羊'治地。更令人振奋的是,麦盖提县的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与种麦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建成的46万亩人工林形成了南北总长122公里的林草锁边带,有效阻挡了沙漠西进。'田电牧'一体化试点项目将生态效益发挥到极致:农田下种麦,中层种苜蓿,上层搭光伏,光板遮光减蒸发、驱鸟防害虫,实现了'粮出、草出、电出'的生态闭环。



中国农科院研究表明,只要利用中国西部可利用沙地的10%,理论上就能提供6亿亩新增耕地,增产可养活4亿人口!这场'乌龙'工程的影响早已超出麦盖提县范围。沙漠种麦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结皮,让地表扬沙量下降80%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这种'无心插柳'的生态修复效果,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农科院预测,到2025年,全国将推广沙地小麦100万亩,预计年产小麦30万吨,同时锁住上亿吨流沙。这一模式在新疆和田、内蒙古阿拉善等地的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沙尘天气减少,生物多样性开始恢复。对于深陷沙漠化和粮食短缺的非洲、中东国家来说,中国的经验无疑是一盏明灯。生物结皮的形成、高效节水技术的应用、生态闭环的构建,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结语

当收割机在沙漠中穿梭,当金黄的麦穗在风沙中摇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个国家对生态治理的决心和担当。沙漠里的风沙面对小麦这个'守护者'已无计可施,沙漠变绿洲的实践行动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治沙的成就正在改写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历史,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沙',中国用智慧和汗水在沙漠中书写了一篇壮丽的生态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