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科学家建议:学生不必追求满分,培养能力更重要

时间:2025-09-25 09:40:27 来源:三言四拍 作者:三言四拍

许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都曾提出过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学生不必执着于考取第一名或追求满分。这一理念不仅反映了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作为首位获得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的华人,曾在1985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题词:“不要考第一”。这一简短而有力的箴言,揭示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对这一观点有着独到的解读。他认为,普通学生通常能在考试中取得七八十分的成绩,而追求满分则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反复训练以避免任何小错误。这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还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给土地施用十遍肥料,最终导致土壤板结,失去持续生长的能力。

朱清时院士进一步指出,如果家长能够认同这一理念,就有可能避免应试教育下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的“剧场效应”。在这种效应下,每个学生都像剧场中的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而不断站起来,最终导致所有人都只能站着看戏,却无人真正受益。

他强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应重点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大量时间。为了说明这一点,朱清时院士分享了自己家乡的农业经历。在四川彭州,农民们最初不施化肥,单产四五百斤;后来采用科学种田方法,单产提高到五六百斤。然而,数年后产量停滞不前,部分土地甚至因过度施肥而板结,无法再种植水稻。

由此,他得出结论:施肥和学习都需要适度。过度用功与过度施肥一样,不仅难以提高成绩,还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

朱清时院士还回忆了自己的高考经历。1963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总分数只有460多分,其中数学最高分为93分,物理为79分。而现在的高考普通重点线都比他的分数高。他感慨地说,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讲完课只复习了一个月就参加考试。然而,那时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却很强,因为他们除了书本知识外,还积累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他进一步分析道,一门课已经达到90多分,想要再增加几分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而另一门课60多分,提升到80多分则相对容易。因此,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拼命增加几分以达到满分,换取一时的“虚荣”,而不把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能够“产出”更多的科目或兴趣领域呢?



1984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在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与少年班同学们座谈时说:“考试只是考察一个人的记忆力和运算技巧,这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

李政道教授也劝诫大家不要追求考试满分。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独立行走的能力,最终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