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电视剧《阵地》:解析抗战中精神意志的核心价值

时间:2025-09-25 20:37:04 来源:文汇报 作者:文汇报


抗战题材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一代代创作者通过光影艺术重现那段血与火的民族记忆。在众多作品中,电视剧《阵地》以独特的叙事视角脱颖而出,将镜头对准抗战时期的桂林城——这座被誉为“文化抗战堡垒”的西南小城,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重新理解抗战精神的窗口。

传统抗战题材影视多聚焦正面战场的惨烈、敌后游击的艰苦或谍战交锋的惊险,而《阵地》则选择了一条更具人文深度的路径。它通过展现桂林文化人在战火中的坚守,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历史真相:在物质长城崩塌的危局下,精神长城的构筑才是民族存续的根基。

1931至1945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这段历史不仅需要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更需要精神信念支撑起民族脊梁。正如剧中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所言:“若百姓因空袭自杀,未战先溃,何须敌人动手?”这种对精神溃散的警惕,正是《阵地》试图传递的核心命题。

剧中《救亡日报》复刊后遭遇轰炸的情节极具象征意义。当印刷设备化为废铁、报社人员陷入低落时,李克农的质问振聋发聩:“垂头丧气,岂非正中敌人下怀?”夏衍的回应更显铿锵:“建筑可毁,机器可修,但意志绝不能被炸垮!”这些对话背后,是抗战文化人对精神阵地的执着守护。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决策,为桂林文化抗战指明了方向。以夏衍、李克农为首的队伍,带领八路军办事处与文化大军进驻桂林,构建起特殊的抗战阵地。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文化抗战战略价值的深刻认知——当枪炮能摧毁城池,唯有精神能穿越战火。

战乱中的桂林,文化教育非但未停滞,反而迸发出惊人活力。剧中呈现的岩洞教育场景极具震撼力:警报声成为上课钟,岩洞化作教室,孩童的读书声盖过轰炸声。这种“以文化为武器”的抗争,让教育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特殊战场。

文艺感召的力量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榕城饭店里,艾青朗诵《我爱这土地》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诗句,让在场军人热泪盈眶;李陵带领众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穿透楼宇引得行人驻足。阴暗岩洞中,新安旅行团孩子们的歌声驱散恐惧,带动民众自发打扫;陶行知倡议的岩洞教育,让知识成为照亮黑暗的火把。


任素宁《南京惨案亲历记》的连载,激发全民抗日热忱;剧院里《梁红玉》《台儿庄战役》等剧目上演时,观众群情激昂;西南剧展的举办,更成为抗战文化的高光时刻。这些场景证明,当文化人成为精神领袖,艺术就能转化为最锋利的武器。

汇聚桂林的文化群体,构成了这座“文化城”的脊梁。他们在废墟中传播知识,在恐惧中抚慰人心,在绝望中点燃希望。正如剧中展现的,当孩子们在岩洞中高声朗读,当民众自发组织扫除,当剧场的掌声震落尘灰,一个民族的精神长城正在悄然筑起。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阵地》的播出具有特殊意义。它提醒我们:枪炮能摧毁城池,却无法磨灭文化;战争能撕裂土地,却阻断不了精神的传承。这部作品以厚重的历史质感与炽热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民族精神之根的深情回溯,激励当代人传承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