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以色列曾是中国建筑工人的黄金务工地,如今为何面临变局?

时间:2025-09-26 03:50:21 来源:细雨中的呼喊 作者:细雨中的呼喊

多年来,以色列凭借其特殊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成为中国建筑工人眼中的海外务工黄金地。然而,随着2025年底中国工人清退消息的传出,这个曾经的"务工天堂"正逐渐关闭大门,引发广泛关注。

以色列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源于其社会结构。这个拥有950万人口的国家,15%为哈瑞迪派犹太人,该群体因宗教教义不参与世俗工作。加上巴以冲突升级后,以色列大幅削减巴勒斯坦劳工的工作许可,导致建筑行业劳动力严重短缺。

中国建筑工人凭借技术精湛、效率高和管理规范的优势,成为以色列重建项目的核心力量。2015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专项计划,大规模引入中国建筑工人,以降低建筑成本、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在以色列,中国建筑工人主要从事木工、瓦工、水电安装等工种,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年收入可达30-40万元人民币。数据显示,中国工人曾占以色列建筑业劳动力的近一半,不仅为当地建筑行业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也为中国工人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尽管以色列常年处于地缘政治冲突中,但其对外籍劳工的人道主义政策曾赢得广泛赞誉。2015年耶路撒冷公交车爆炸事件中,两名福建偷渡工人不幸遇难。尽管按常规使馆无需介入非法入境者善后事宜,但以色列政府仍决定按照国民待遇标准进行抚恤:死者父母每月1100美元直至去世,未成年子女每人每月1100美元直至成年,妻子每月1700美元直至去世。最终,以色列政府向每位死者家属赔付70万美元(约450万人民币)。

这一事件引发福建地区赴以务工热潮。以色列政府对偷渡劳工的政策是:未被发现者可继续工作,被发现者由政府出资购买机票送回国,遇难者按国民待遇抚恤。这种人道主义担当,展现了以色列对外籍劳工的尊重。



然而,中国工人通往以色列的"黄金道路"充满挑战。大多数工人需支付10万至15万元中介费才能获得工作机会,许多人因此背负沉重债务。合同期最长可达63个月,提前回国不仅损失中介费,还可能被索赔违约金。尽管如此,普通建筑工人月薪仍达3万至4万元人民币,是国内的4倍左右,技术工种月薪更高达4万至8万元。这些收入大部分通过正规渠道汇回国内,成为重要的外汇来源。

据统计,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每年约赚取400亿人民币外汇,主要群体为建筑工人和厨师等。约4万名工人选择留守,通过正规或劳务派遣渠道工作,收入大部分汇回国内,既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中国工人在以色列的命运发生转变。2025年9月以来,中以关系因哈马斯与以色列冲突的立场分歧逐渐紧张。中国工人成为地缘政治的"背锅侠",有分析认为清退政策是政治博弈的衍生动作。内塔尼亚胡甚至宣称中国和卡塔尔一起在"围困"以色列、资助哈马斯。

面对清退令,中国工人陷入两难:立即回国意味着高昂的中介费和工作机会的损失无法弥补;尝试转往其他国家务工,则手续复杂且需要时间。那些刚刚支付了十几万中介费的工人,背负债务本想通过辛勤工作改善家庭生活,如今却进退维谷。

从70万美元的遇难赔偿到如今的清退政策,以色列对中国工人的态度转变令人唏嘘。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地缘政治的波动、劳动力政策的调整,还是国际关系的重构?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 THE END------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