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北京亲自体验了中国高铁,从天津一路飞驰至北京。这场看似普通的“试乘之旅”,最终促成了一项总价值270亿元人民币的铁路大单——哈萨克斯坦宣布采购中国混合动力调车机车。
这一决定看似突然,实则暗含哈萨克斯坦的战略考量:通过引进先进铁路技术,实现从内陆国到欧亚交通枢纽的转型,同时借助中国方案破解基础设施升级难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出海梦”只能依赖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托卡耶夫早在2021年国情咨文中便明确提出:要成为中亚核心、全球有影响力的国家,必须先构建高效的交通体系。
这一战略并非空谈。哈萨克斯坦地处亚欧大陆桥核心,承担着全球约90%的中欧班列运输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交通中枢”。然而,现实问题同样突出:铁路设备老化严重,2022年货运量虽创下2300万吨新高,但老旧系统已接近极限。
根据规划,哈国将在2030年前改造1.1万公里既有线路、新建5000公里铁路。这一庞大工程仅靠国内技术难以完成,引进国际先进方案成为必然选择。
托卡耶夫的试乘,本质是一次“货比三家”的实地考察。中国高铁最终胜出,源于三大核心优势:
1. 技术适应性:哈萨克斯坦南北跨度大、气候复杂,从-40℃严寒到40℃高温均需应对。中国CRH380A型列车已在东北冰雪带和南方湿热区验证性能,且国产化率超90%,避免技术“卡脖子”风险。
2. 成本竞争力:中国高铁每公里建设成本约0.33亿美元,仅为日本、德国方案的60%。运营维护体系成熟,后续成本低、故障率小,契合哈萨克斯坦“公共财政效率”原则。
3. 服务完整性:此前采购的200台中国机车运行稳定,此次订单更包含技术培训、维保中心和本地生产线建设。托卡耶夫购买的不仅是设备,更是一套可自主运营的系统。
这份270亿订单,标志着中哈合作从“商品交易”迈向“产业协同”。中国不仅提供设备,更通过合资建厂、技术转移推动本地化生产。哈萨克斯坦由此从进口方转变为产业链参与者,实现工业能力跃升。
政治互信是合作基石。托卡耶夫多次强调中国是“永恒战略伙伴”,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双边贸易通道等项目已验证这一关系。经济上,“光明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推动基础设施、能源、农业等多领域合作。
托卡耶夫的高铁试乘,终点不仅是北京,更指向270亿元的信任。哈萨克斯坦需要高效铁路系统支撑发展,中国提供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哈方渴望产业升级,中方开放技术转移。这场合作是刚需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更是地缘格局中的战略选择。
对哈萨克斯坦而言,靠近中国、连通欧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对中国来说,高铁与基建正成为打通中亚、欧洲市场的新通道。中哈合作不是单向援助,而是“成就彼此”的典范。
随着中国机车在哈萨克斯坦铁轨上飞驰,中亚物流网络将更高效,经济动脉将更有力。中国高铁的速度,终将转化为哈萨克斯坦发展的速度,而中哈合作的“高速列车”,正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