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条引发广泛关注的推文,他公开呼吁中国将美国大豆的采购量提升至原有水平的三到四倍。然而,40天过去了,中国方面对此未作出任何实质性回应。更令特朗普意外的是,9月22日中国确实下达了大宗大豆采购订单,但这些订单全部流向了南美国家——至少10船大豆来自巴西和阿根廷,与美国市场毫无关联。
特朗普的“苦求”不仅未能奏效,反而见证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加速推进。
历史背景:美国大豆曾占据中国进口市场四分之一份额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海外买家。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生产的大豆中有约四分之一出口至中国,这一贸易往来每年为美国带来超过100亿美元的收入。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因此受益匪浅,大豆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之一。
关税战改变格局:美国大豆竞争力大幅下降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丧失。据测算,加征关税后的美国大豆价格比巴西同类产品高出近20%。对于以成本为导向的中国采购商而言,选择更便宜的南美大豆成为必然。
当前正值美国大豆收获季,往年此时中国采购商早已蜂拥而至,港口货船排成长龙等待装运。然而今年,美国大豆仓库堆积如山,价格较两年前暴跌超过40%,玉米价格跌幅更接近50%。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在电视采访中直言:“中国市场对美国农民而言不可或缺,减少对华依赖根本不现实。”
南美崛起:巴西、阿根廷填补市场空白
面对美国市场的萎缩,中国迅速调整采购策略。8月数据显示,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1049万吨,占中国当月大豆进口总量的80%。作为全球最大大豆生产国,巴西的产量已超越美国,且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如公路、港口)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
阿根廷总统米莱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宣布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政策调整后,中国采购商立即下单至少10船阿根廷大豆,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因高额税收导致的销售困境。南美大豆凭借价格优势和质量保障,迅速占据中国进口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农民困境:成本攀升与价格暴跌的双重挤压
美国农民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种植成本(如化肥、农药、机械)持续上升,但大豆价格却因需求减少而一路下跌。许多农场主表示,今年是数十年来最艰难的一年,部分人甚至考虑改种其他作物,但玉米和小麦的市场行情同样低迷。
特朗普的“美国大豆品质全球第一”的宣传未能扭转局面。市场规律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拥有充分的采购选择权。性价比和服务质量成为决定采购方向的关键因素,而美国大豆在价格竞争中已明显处于劣势。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国多元化采购策略显现成效
除巴西和阿根廷外,俄罗斯、乌拉圭乃至部分非洲国家也开始向中国出口大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持续萎缩,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农产品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但当贸易被政治化、关税成为武器时,最终受损的往往是本国产业。
美国农民的现状便是明证。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多元化的采购渠道,而美国若继续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连现有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住。特朗普此时才意识到局势不妙,或许已为时过晚。
信息来源:
美国农业部(USDA)2025年9月农产品出口报告
巴西农业部2025年8月大豆出口统计数据
阿根廷政府2025年9月22日关于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的官方公告
美国大豆协会(ASA)2025年9月新闻发布会声明
路透社2025年9月23日大宗商品贸易报道
特朗普社交媒体平台2025年8月中旬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