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餐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关注
文丨谈古论今
近日,上海绿捷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因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陷入舆论漩涡。9月23日,这家占据上海三分之一校园餐市场的企业发布了一份仅45字的声明,而当天教育部刚在国新办强调要持续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
事件时间线:从发现到立案的72小时
据调查,9月15日上午,绿捷派驻静安区某小学的现场经理在验收食材时发现,3箱解冻虾仁中有一盆出现虫体。这一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本应立即上报,但次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却要求总经理统一对外宣称是'虾肠外溢导致泥沙混入'。
这种'指虫为沙'的操作直接导致9月15日当天的虾仁炒蛋出现异味。徐汇区某小学家长反映:'孩子打开饭盒就说有臭味,像变质的海鲜,学校临时发了面包应急。'
当晚,上海市场监管、教育、公安三部门联合通报,绿捷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已被立案侦查。值得注意的是,送检样本虽显示'符合国标',但家长对检测标准与实际体验的差异提出强烈质疑。
45字声明背后的公关策略
绿捷发布的《声明》全文仅45字:'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这份被网友戏称为'最贵声明'(按其10亿年营收计算,每个字价值2222万)的文本,存在三大争议点:
对比其他企业:2023年某餐饮品牌道歉信达1247字,2024年某连锁店声明也有856字。这种'极简式'公关,与其市场地位密切相关。
垄断地位下的监管困境
数据显示,绿捷目前覆盖上海16个区500余所学校,日均供餐50万份,占据全市三分之一校园餐市场。2025年1-9月已中标101个项目,其中8月单月中标27个。这种近乎垄断的供应格局,导致家长陷入'没得选'的困境。
长宁区某家长表示:'反映过多次饭菜质量差、孩子吃不饱,学校只会说向供应商反映,但从未改善。'更有家长无奈提议众筹加价,只为让孩子吃上合格餐食。
行业反思:垄断何时破?
尽管9月24日绿捷官网未作任何更新,业务仍正常开展,但此次事件暴露出校园餐市场的深层问题:当企业占据绝对市场份额时,如何确保服务质量?当家长失去选择权时,监管部门应如何建立有效制衡机制?
目前,部分学生已开始自带午餐,但更多孩子仍在继续食用该企业餐食。这场由45字声明引发的讨论,或将推动校园餐供应体系的改革。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