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全球】一场仅维持两天的芯片出口限制政策,让台当局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无人响应之下,民进党当局自导自演的这场政治闹剧,最终以迅速反转收场。
9月25日,台当局经济部门突然宣布,基于所谓“外交考量”,暂停对南非实施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讽刺的是,这一政策从出台到终止仅隔两天——9月23日,台当局刚高调宣布对出口南非的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器等47项货品实施核准制,并声称这是对南非此前“不友好行为”的反制。
台积电 资料图
彭博社评论称,这场“短命”政策暴露了台当局在关键技术出口领域的“别扭不适”。报道指出,政策出台后,岛内业界普遍担忧此举会冲击台积电等企业的国际供应链地位。据台媒“中央社”报道,经济部门25日紧急叫停管制预告,并辩称23日的决定仅发布在官网电子栏,未正式生效。
经济部门负责人龚明鑫将责任推给“外交整体规划”,声称“尊重并配合相关调整”。而外事部门则补充称,南非方面已主动接触台当局表达谈判意愿。但这种互相甩锅的表态,并未平息岛内质疑。台媒以“发夹弯”“空包弹”“政策乱了套”等标题嘲讽当局决策混乱。
台湾地区经济部门负责人龚明鑫 台媒
追溯事件起因,台当局声称南非此前强制要求台“代表处”迁址并更名,还缓发签证,因此出台芯片限购作为报复。但数据显示,去年台对南非芯片出口额仅约400万美元,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南非外交部发言人重申,该国与台当局的关系纯属非政治性经济往来,贸易部长帕克斯·陶则表示需进一步研究问题。
这场闹剧的背景,是南非长期践行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立场。1997年12月31日,南非与台当局断交,次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此后,台当局在比勒陀利亚的“代表处”先后经历更名、降级,最终于今年7月被南非政府明确要求限期迁出行政首都,改设为约翰内斯堡的“台北商务办事处”,仅保留领事服务功能。
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原台“代表处”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9月24日回应时指出,台当局试图通过芯片“武器化”对抗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注定失败。他强调,中国芯片产业成熟制程产能已占全球28%,先进制程不断突破,2024年对南非芯片出口量是台当局的3倍。“台当局举措不会影响南非产业,只会反噬自身。”
分析认为,此次政策反转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外交”与经济的双重困境:既无法改变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又难以承受技术封锁对岛内产业的反噬。正如郭嘉昆所言,中方愿与南非扩大包括芯片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推动中南关系取得更大进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