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外长阿妮塔·阿南德近期宣布将访华,此行被外界视为缓解中加贸易紧张局势的关键尝试。面对中国反制措施引发的经济阵痛,加拿大能否通过对话扭转局势?这场外交博弈背后,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下的复杂利益纠葛。
2024年10月,加拿大紧跟美国步伐,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对钢铝产品征收25%重税。这一决策被视为向盟友表忠心的政治姿态,却严重低估了全球化时代的反作用力。加拿大经济对华依赖的脆弱性在此时暴露无遗——豌豆、菜籽油、猪肉等农产品占据其对华出口的半壁江山。
中国反制措施如同一记重拳。2025年3月,中方对加拿大农产品加征25%-100%关税;8月12日,商务部裁定加方油菜籽存在75.8%倾销幅度,启动反倾销调查。作为全球最大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每年对华出口数十亿加元产品,占据其出口总量的近半份额。政策生效后,加拿大农场主面临仓库爆满、价格暴跌的困境,相关加工企业被迫停产。
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缺口很快被澳大利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供应商填补。加拿大失去的不仅是订单,更是经营多年的市场渠道。萨斯喀彻温省省长斯科特·莫伊直言:“农民的仓库堆满卖不出去的作物,这是国家级的灾难。”9月初,莫伊抢在联邦政府前率团访华,凸显地方政府的自救焦虑。
加拿大困境的根源在于对美外交的过度依赖。当加方因对华强硬焦头烂额时,美国非但未提供支持,反而将加拿大钢铁关税从25%提升至50%。作为高度依赖对美出口的国家,加拿大汽车产业超过60%产品销往美国,新关税将导致制造业大规模裁员。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局面,暴露出盟友关系的虚伪性。
面对地方压力与农民怒火,加拿大总理陷入两难:既要承认反制措施对农业的“重大打击”,又需重申对华“国家安全”警惕以安抚美国。这种摇摆不定削弱了政策公信力,而美国持续加压更使其外交空间日益逼仄。分析指出,加拿大当前危机本质上是“选边站队”战略的必然反噬。
阿南德此行肩负三大使命:请求中国撤销反制措施、重建农产品贸易渠道、在中美博弈中寻找平衡点。但中方立场明确:反制是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正当回应。加拿大若想真正破局,需拿出诚意调整对华政策,而非仅期待中国“网开一面”。
这场贸易争端揭示出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任何试图通过“选边站队”获取利益的国家,都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加拿大若想重塑外交自主性,需摆脱对美依赖,建立基于平等互利的对华关系。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盟友不会要求你自断经济命脉来证明忠诚。”
信息来源:综合新华社、路透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