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江名媛
近期,关于上海绿捷学生餐事件的讨论持续发酵。这场牵涉50万孩子用餐安全的公共事件,却呈现出令人费解的媒体生态:上海本地主流媒体集体保持克制,鲜有深度报道,而揭露问题的声音多来自家长个人公号与外地自媒体。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媒体行业生态的深刻变迁。
笔者通过搜索发现,上海多家主流媒体在报道绿捷事件时,内容多停留在转载官方通报与企业声明层面,缺乏自主调查与深度追问。令人困惑的是,当事件涉及自家孩子的用餐安全时,媒体从业者为何集体沉默?这种反常现象,或许与当前媒体环境的结构性变化密切相关。
追溯事件曝光轨迹,最早打破沉默的并非专业媒体,而是一位上海家长的个人公众号。该文呼吁引入西贝等餐饮企业参与校园供餐竞争,与关系户绿捷形成制衡。文章发布当日即获数万转发,保守估计阅读量达数百万。值得玩味的是,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关键,竟是“蹭”了西贝的品牌热度——这场持续多年甚至达十年的问题,此前从未进入公众视野。
初闻此事时,笔者甚至怀疑消息的真实性。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学生餐质量竟如此堪忧?更令人意外的是,身边上海朋友对此竟毫无察觉。细究之下发现,具备发声能力的家长多将子女送入私立学校或海外就读,而真正发现问题的大众家长既缺乏发声渠道,也缺乏传播资源。这种社会结构的“折叠”现象,导致问题长期被掩盖。
在后续发展中,虽有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自媒体大V格十三等本地声音介入,但报道多停留在事件表层。真正具有信息增量的深度调查,反而来自外地自媒体。例如“融资中国”率先曝光绿捷大股东与前中国首富刘永好的关联;“前调查记者邓飞”发现招投标违规线索;而“包邮区”的《张家兄妹,掌管上海学生餐的神》更是引发新一轮关注。这些报道证明,只需通过天眼查等公开渠道梳理股权结构,结合既有报道,即可抽丝剥茧揭示问题本质。
这种局面令人痛心。社会不怕存在问题,怕的是失去发现问题的“啄木鸟”。当前媒体生态中,具备新闻理想的从业者或已隐退,或因行业断层丧失调查能力。笔者作为2000年前后在上海修读新闻系的学生,亲历过中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当时复旦新闻系如日中天,报摊上《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等新锐媒体层出不穷,南方报业校招时甚至开出博士三万月薪的待遇。
然而十年过去,笔者虽自认怀有新闻理想,却已离开行业多年。对于仍坚守一线的媒体人、投身新闻事业的年轻人,以及虽已转行仍关心新闻的前媒体人,笔者始终心怀敬意。正如那句“我们不是因为能看到希望才选择相信,而是因为选择相信才能看到希望”,上海学生餐事件虽可能不了了之,但经由家长与自媒体的努力,问题终被“看见”,这本身已是重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