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能够把一个角色演绎到观众心中的演员并不多,而能够将角色“活”出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孙彦军便是其中之一。他因94版《三国演义》中刘备一角,成为几代人心中的“正派天花板”。那个仁义宽厚、动辄落泪的刘备,仿佛从历史中走出,让人难以忘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把“仁德”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演员,后来却选择告别荧幕,转身投入教育领域,成为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的校长,这一干便是十几年。这一举动,比刘备“携民渡江”更让人意外,也让人不禁好奇:一个演员,为何会选择跨界办学?
近日,73岁的孙彦军出现在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的开学典礼上。白发苍苍的他,精神矍铄,面对新生,他金句频出:“办学和演戏本质是相通的,都是在塑造人。”这句话乍一听像鸡汤,细品却别有深意:一个演了一辈子别人的人,晚年却开始亲手“塑造”别人的人生。
很多人以为,演员转行当老师,不过是客串几节课,混个头衔。但孙彦军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2000年,53岁的他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退圈”,南下东莞,在一片荒地上创办了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那时的学校,连导航都搜不到,招生更是难上加难。
当被问及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他说:“我演了一辈子人,现在想培养人。”这句话听起来像情怀,但办一所民办高校,远非靠情怀就能支撑。资金紧张时,他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师资不够时,他亲自打电话,请来《三国演义》剧组的老战友陆树铭(关羽扮演者)等人来站台教学。
这阵仗,活脱脱是现实版的“桃园三结义”——只不过这次,兄弟们结盟是为了教书育人。有趣的是,这位把刘备演成经典的演员,却告诫学生:“别学刘备,他有局限。”这话一出,全场愣住。
在他看来,刘备重情义、有胸怀,但战略短视,最终功败垂成。他告诉年轻人:“读《三国》,学的是格局和担当,不是照搬套路。现在是短视频时代,不是三国乱世,你拿个双股剑去面试,HR都得报警。”这话既幽默又清醒。
他不让学生模仿角色,而是学会从角色中提炼精神内核。比如刘备的“以人为本”,可以转化成教育上的“以学生为本”;“三顾茅庐”的诚意,可以用在请好老师、建好课程上。他甚至把片场经验搬进课堂,搞出“片场式教学”:实训基地当教室,影视剧拍摄当作业,老戏骨当导师。学生不是在背台词,而是在“实战”中学会表达、协作、抗压。
在流量为王的今天,很多艺术院校忙着“造星”,恨不得把每个学生都包装成网红。但孙彦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拒绝商业化运作,坚持“育人而非制器”。在他看来,演员不是流水线产品,教育也不是快消品。“最好的表演,是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这句话,是他对教育的最高理解。
如今,这所曾建在荒地上的学校,已迁至肇庆,专业从表演拓展到电竞、智能影像、数字媒体等前沿领域。孙彦军没有固守“老本行”,反而大胆跨界,搞“艺工融通”。这思路,比某些只会炒人设的“教育家”高明多了。
孙彦军的故事,像一剂“清醒剂”。在这个人人都想速成、爆红、变现的时代,他用12年校长生涯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你演过多少爆款剧,而是你有没有为别人点亮一盏灯。从“塑造角色”到“塑造人格”,他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价值跃迁”。
别人演刘备,演完就完了;他演完刘备,却把自己活成了“仁义”的延续。73岁了,他还站在讲台上,给年轻人讲《出师表》,讲“鞠躬尽瘁”,讲为什么做人比演戏更重要。这哪是退休?这是换了个舞台,继续演他的“大戏”。而这场戏,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只有初心。
所以,下次你再说“这人演得太假”时,不妨想想孙彦军——有的人,不是演得太真,而是活得,太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