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韩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修正案:废除存在78年的检察厅,正式设立“公诉厅”与“重调厅”。这一改革被外界视为一场深刻的政治清算,而推动者正是曾被检方多次围攻的现任总统李在明。
从“被调查对象”到“制度改革者”,李在明用一场司法体系的重构,终结了曾让他几乎跌入深渊的超级机构。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暴露了韩国司法生态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为何崩塌?韩国检察系统的“权力怪兽”本质
韩国的检察系统长期被称作“权力的最后堡垒”,但在公众眼中,它更像一个既当裁判又当球员的“权力怪兽”。

起诉与侦查权集中于检察官之手,这种制度设计使检察系统既能决定调查对象,又能主导案件走向。原本服务于法治的机构,逐渐演变为能左右政局的“影子政府”。
“青瓦台魔咒”便是这一矛盾的典型体现。从卢泰愚到李明博,再到朴槿惠,几乎每一任卸任总统都难逃检方调查,部分甚至锒铛入狱。尽管表面上看似法治的胜利,实则暴露了检方权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高度介入。
财阀与政界的“微妙互动”
三星、乐天、SK等财团因与政界关系密切,常年与检察系统保持“微妙互动”。选择性执法与政治倾向性操作屡见不鲜:有时案件查着查着便无疾而终,有时又突然爆出“铁证如山”。这种矛盾现象长期困扰韩国司法公信力,成为改革呼声的根源。

李在明的“复仇”:从受害者到改革推动者
李在明本人便是检察系统的“受害者”。在担任京畿道知事期间,他因“私自挪用政府公款”等多项指控被检方多次起诉。尽管最终脱身,但这场“猫鼠游戏”在他心中埋下了改革的种子。如今,他终于从被调查对象转变为制度反转的主角。

改革之路:从“破冰”到“清算”
检察权改革并非李在明一人之功。早在文在寅执政时期,改革序幕便已拉开:2020年,韩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初步调查权赋予警察,削弱检方在案件早期的介入能力;2022年,《检察厅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检方只能介入腐败与经济犯罪调查。

然而,文在寅卸任后,前检察总长尹锡悦上台,改革进程遭遇“回退”。尹锡悦不仅公开支持“强化检察权”,还安排多位检察系统出身的亲信进入政府要职,令外界质疑韩国已成“检察共和国”。
这为李在明的“终极一击”提供了正当理由。他不再满足于“限权”,而是直接“拆分”:将侦查权交给新设立的“重调厅”,起诉权归入“公诉厅”,彻底打破检方一手包办的机制。更关键的是,这两个新机构分别归属行政安全部和法务部,检察机关从此纳入行政体系。

尽管修正案表决当天,反对党“国民力量党”全员缺席以示抗议,但由于李在明所在的共同民主党在国会拥有多数席位,法案仍顺利通过。这场政治博弈背后,是制度权力与现实政治的正面碰撞。
还能翻盘吗?司法改革后的权力重构
检察厅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政治斗争的结束,反而可能只是另一场权力重构的开始。新设立的“重调厅”与“公诉厅”虽在名义上分权,但由于分别受行政安全部和法务部管理,政府对司法程序的控制力实际上得以增强。

对李在明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他不仅希望改革制度,更借此机会清算“旧账”。目前,韩国已设立“内乱叛国案”独立检察组及针对前总统夫人金建希的“特别调查组”,直指尹锡悦家族的核心问题。
这种急切并非没有理由。虽然新制度将于一年后正式实施,但过渡期内旧体系仍有不少“余温”。李在明急于在“旧人未退”之前完成部署,以防反扑。这不仅是制度改革,更是对权力结构的提前布局。
司法生态的“去精英化”与未来争议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韩国的司法生态正在被“去精英化”。过去,检察系统由法律专业出身的高材生主导,形成一个自我维系的封闭体系。

而新体制下,政客、行政官员、政策顾问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司法正在从“专业场”变成“权力场”。这既可能带来更强的监督,也可能产生更复杂的行政干预问题。
李在明赢了,他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制度“复仇”,终结了韩国司法史上最具争议的权力机构。但这场胜利也像是一场豪赌:他赌的是,新制度能带来更公平的司法环境,而不是换个名字继续旧的玩法。
检察厅终结了,但政治斗争没有终点。未来,侦查与起诉的分离是否会降低效率?行政系统对司法的控制是否会引发新的滥权争议?这些问题,哪怕李在明现在不回答,历史也会给出答案。

韩国终于拆掉了那座“检察大山”,但站在这座山下的,不只是胜利者李在明,还有一个仍在权力迷雾中摸索前行的国家。司法独立这条路,依旧漫长。
信息来源:
韩国公布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检察厅被废除,公诉权和调查权分离 2025-09-07 19:22·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