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撑起“潜在增长极”?江苏沿海经济加速破局
近日,江苏省在盐城召开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省委书记、省长悉数出席,明确要求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江苏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江苏连续第二年以高规格会议部署沿海发展,背后是海洋经济成为全国新风口的现实。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沿海省份指明方向。
作为全国经济第二大省,江苏海洋资源禀赋优越,但海洋经济长期“跛脚”。2024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虽突破万亿,却比预期晚了4年,且在全国仅排第六,落后于广东、山东、福建、浙江和上海。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今年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收官之年,江苏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01 短板与增量:江苏海洋经济的“尴尬”与潜力
江苏拥有3.7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4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然而,多年来“靠海不吃海”的困境始终未解,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大省的明显短板。
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土地面积和四分之一人口,但2024年GDP占全省比重仅18.1%,未达规划中20%的目标。横向对比更显差距:广东海洋经济超2万亿元,山东超1.8万亿元,福建、浙江均超1.2万亿元,上海也超1.1万亿元,均领先于江苏。
图片来源:《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从产业结构看,江苏海洋经济偏重二产,三产比重不足。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树春指出,海洋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业态偏传统,核心竞争力不强。例如,2024年江苏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仅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科研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占比也略低于全国。
为何资源丰富的江苏海洋经济实力不突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江苏经济长期依赖苏南地区,与上海协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在非海产业(如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导致海洋产业贡献有限。
但短板也意味着增长空间。江苏官方曾表态:“沿海是全省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若海洋生产总值赶上去,地区生产总值将顺势而上。”
02 转型与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升级
对江苏而言,海洋经济不仅是增量空间,更是破解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引擎。此次座谈会上,江苏省委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聚焦有潜力的领域,加快科技力量集聚,让沿海成为海洋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场”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提质。江苏的底气在于扎实的产业基础: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长期领跑全国,2024年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国47.4%、46.2%和47.1%。
新兴产业同样势头强劲。江苏拥有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研制基地,盐城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四成以上。2024年,江苏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正增长,为科创融合提供了广阔场景。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尽管基础扎实,但转型升级仍有空间。冯树春指出,江苏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尚未形成优势,海工装备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关键配套能力不足。同时,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未能成为重要增长点。
曾刚建议,江苏可推动“苏南模式”北移,将苏南的城市管理、企业生产经验向苏北推广,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对接上海、浙江的科创资源。
03 竞争与协同:沿海三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江苏海洋经济提速,沿海三市已步入关键期。与多数省份由沿海城市主导发展的格局不同,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呈现沿海、沿江地区各半的特征,说明三市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不足。
此外,全国各地争创海洋中心城市,江苏三市受制于能级,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引领带动能力有限。曾刚认为,三市的破局关键在于放大比较优势:
南通作为江苏沿海唯一万亿城市,依托通州湾港口资源,已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规模优势;
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陆海兼备的枢纽属性让其在海洋运输业上独具优势;
盐城坐拥582公里海岸线(占全省56%),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基地之一,新能源产业势头强劲。
围绕差异化优势,江苏在最新产业规划中为三市划定了清晰定位。今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提出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其中“三门户”即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图片来源:《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
曾刚建议,三市应紧扣新定位补短板、强特色:南通需提升通州湾国际化服务能力;连云港需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盐城需激活民营与外资活力,为新兴产业注入动能。
此外,协同是三市向海图强的关键。曾刚强调,当前三市“各自为战”倾向明显,资源分散、无序竞争问题未解。海洋经济的高门槛需要跨区域协同,三市必须跳出“单打独斗”思维,通过抱团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江苏沿海在全国海洋产业中的整体影响力。
文字 | 刘旭强
*题图来源 新华社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