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文娱产业的一种新兴形态,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前后。彼时,一批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为传播阵地的“竖屏小剧”率先出现,凭借时长短、更新快、爽点密集的特点迅速聚拢用户。这一阶段的微短剧大多以低成本制作和拼贴化叙事为特征,逻辑粗糙、情节猎奇,甚至不乏低俗化、擦边球内容,被普遍视为网络快消文化的产物。尽管如此,它们敏锐契合了碎片化娱乐需求,成为用户在通勤、休闲等场景中的“情绪速溶剂”,为后续的产业化奠定了观众基础。
随着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与产业链条的逐步成熟,微短剧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34.3亿元,甚至在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 。这一规模不仅与中国电影票房相当,更使微短剧成为网络文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平台资本的深度参与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逐渐形成了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分发传播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精品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精品化转向首先体现在叙事逻辑与审美追求的提升。过去“5秒一个反转”的粗糙套路已难以满足观众升级后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故事完整、人物立体、主题鲜明的作品。例如,司法题材剧《法官的荣耀》《正义之刃》以快节奏叙事兼顾逻辑闭合与社会议题;家庭伦理剧《家里家外》通过日常细节折射代际矛盾与现实困境;而现实主义题材《我的归途有风》《西城无小事》则展现了普通人的奋斗与社会治理议题。这些作品不仅在播放量和商业回报上取得亮眼成绩,更获得主流舆论的认可,证明微短剧正在从“快消娱乐”向“社会叙事载体”升级。
为了呈现当前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趋势,同时促使其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新京智库发布《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2025)》。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微短剧产业已在用户、平台、企业、政策和资本的多重合力下,形成规模化与精品化并进的发展态势。
第二,精品化不仅是行业自我升级的结果,更是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回应监管要求和提升产业价值的必然选择。
第三,政策与平台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中央确立“分类分层审核”等制度,地方则通过奖补和产业园区推动微短剧纳入文化战略,共同构建了“制度护栏+发展支持”的新格局。
第四,未来微短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于:强化剧本创作与编剧激励,完善版权与分账机制,推动“微短剧+”等跨界融合,不断推进微短剧的精品化输出。
以下为报告全文。
记者 肖隆平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卢茜